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大力帮扶下,甘孜县仁果乡创新扶贫思路,成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微型合作社,带动和引导贫困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小资金”撬动“大扶贫”
■刘锟 文/图
甘孜县仁果乡仁果上村、下村,两个紧密相连的小村落,拥有一方共同的风景与习俗。村子以南方向,圣洁的大雪山群峰绵延。旁边,笔直的317国道伸向远方。村口处,一匹战马雕塑,正昂然奋蹄。当地人相信,仁果是格萨尔王战马的出生地,马的精神,鼓舞着这里的世代乡民。
2016年以来,在仁果上村、下村的脱贫攻坚行动中,一群领先的“头马”冲了出来,带着村民在脱贫路上奔跑向前,这就是一批各具特色的微型合作社。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仁果乡创新扶贫思路,用“小资金”撬动“大扶贫”,建起了惠民小超市、农机维修站、木工加工坊、青稞电磨坊等村级合作社。规模虽不大,却以各自的方式,便捷服务村民,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和引导贫困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解忧杂货店”
青稞能换商品,贫困户可“签单”
仁果下村的村民们都说,“村头的便民服务超市,是真便民。”除了商品齐全,价格公道,这家店还有两个特点,真正为贫困户解忧:一是可以用青稞换取商品,二是贫困户买东西可以先“签单”,有钱了再还。
仁果下村便民服务超市经营水果、蔬菜、肉类、副食等,跟一般的超市不同,它属于村上的集体资产,超市的外壳下,内核是一个微型合作社。店主周正云于去年7月租下了这家店,租金归村集体所有,种类齐全的商品,解决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青稞换商品”的交易规则,是仁果乡和仁果下村共同想出来的。仁果下村是传统农业村,青稞是最重要的产品,按照青稞的市场价,村民可以换取等价的商品。不同的品种青稞价格不一样,通常黑青稞贵,白青稞便宜。周正云收到一定数量的青稞后,由村上帮忙联系统一售卖,这就相当于变化了方式,既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品需要,又为青稞的集中销售找到了出路。
手上既没有钱,也没有青稞时,村民也不必担心,只需要“签个单”,就能从超市中拿到想要的商品,有钱时再来还账。几个月的时间里,周正云的“记账本”上已有了一百多条记录,但他并不担心,因为“有村支书做担保,贫困户有钱了一定会来还的”。
“农机4S店”
修机器“成本价”,学技术还有工资拿
仁果下村农业机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当地村民戏称为“农机4S店”,承担着农业机械租赁、拖拉机维修、摩托车维修等业务。合作社建设的5万元资金,来自县上的扶贫专项资金,去年8月,合作社开始服务村民。
“合作社有几个作用,一是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帮助贫困户就业和学习技能,三是方便村民维修机器。”仁果下村村支书,同时也是合作社理事长的恩珠泽仁说。
恩珠泽仁有农机维修技术,平时,他主要负责合作社的运营。成立伊始,带动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半年多的时间里,洛绒登巴、呷绒扎西等村里的贫困户先后来到合作社,跟他学习技能。当学徒的同时,每个月还有工资拿。如今,这几个人都已经学到了技术,凭手艺外出谋生了。
仁果下村几乎家家都有拖拉机,摩托车也不在少数,给村民们修机器,合作社只收成本价。恩珠泽仁说,修一台拖拉机,只收三四十元费用,对村民来说,既方便又便宜。凭他的技术,一天修两三台不成问题。合作社还有一台联合收割机,收获时节,也以最便宜的价格租给村民,保障他们及时收割。
当然,如果外地人来租借、维修机械,就得按照市场行情来。遇到有工程队施工租用机械设备,每天的租金是150元,每个月都能为村集体带来不少的收入。
“木工驿站”
带动村民学手艺,看准机会搞文创
一座颇有些文艺气质的木头房子,已经在317国道旁边建造起来,这是仁果上村的***项目——木工加工合作社,村长土登生龙叫它“木工加工坊”。这几天,土登生龙正在忙碌,为木头房子做最后的装修,再过几天,就将正式开业。
土登生龙是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这个木工加工坊,主要由他负责修建和运营。村里的贫困户,成为了他的徒弟,跟着学木工手艺,既做木材料生活用品,也做木工艺术品。学成后,徒弟们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够脱贫致富。
不过,木工加工合作社的“理想”远不止于此,它的定位是一个综合服务站。按照设计,全部建成后,将分为木工展示区、游客休息室、小卖部等三个部分,主要的目标客户是行经317国道的游客。
土登生龙介绍,近几年,位于317国道旁的仁果上村,已经迎来了不少自驾游客。这个综合服务站建成后,将成为游客们的一个中点驿站。仁果上村的村民将把木艺和藏画结合起来,制作成工艺品,供游客选购。同时,还将设置休息区域,为游客提供茶水饮料,他们在休息的同时,还能好好欣赏一下背后的雪山风光。作为配套,服务站旁边还将新建一座环保旅游厕所,将有效帮助仁果上村留住游客。
“青稞电磨坊”
机器取代人工 ,致富装上“引擎”
仁果下村村委会办公室对面,一个小作坊正在忙碌。
走进作坊里,炒青稞的香味浓郁扑鼻,机器的轰鸣声嗡嗡作响,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洛桑降措总是面带微笑,忙并快乐着。洛桑降措今年30岁,是仁果下村的普通村民,去年,他还属于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扯掉了这个标签。一切变化,都与这个小作坊有关。
事实上,小作坊的准确名称是仁果下村电磨坊合作社,属于村里的集体经济,厂房的建设、机器的购买都来源于扶贫专项资金。建成后,合作社提供岗位,让村里的贫困户来操作运营。于是,洛桑降措成为了这里的“主人”。
电磨坊的主要产品是糌粑,对于藏族人来说,糌粑是主食,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洛桑降措过去就一直帮人制作糌粑,不过,以前用的是石头水磨,工作累不说,收入还不高,一天只能挣三四十元。来到电磨坊工作后,青稞的炒制、磨粉都是机器操作,学了几天,洛桑降措就游刃有余了。特别令他开心的是,工资收入翻了几番,现在,他一天能挣一百多元。
机器取代人工,脱贫致富也装上了“引擎”。洛桑降措说,现在每天工作都很开心,日子也有了盼头。
新闻推荐
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民警集中收看开幕盛况省高院300余人集体收看了开幕盛况四川律政公证处全体人员集中收看开幕盛况省直政法机关集中收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幕盛况昨(24)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四...
甘孜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