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拖坝村来了农业专家

四川日报 2016-06-06 23:41 大字

5月17日,一场由成都市甘孜州两地人员参与的扶贫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这场座谈会规格不低——两地各有一名市(州)委常委参加;但研究的问题,却是甘孜州一个村子的扶贫工作——这个被成都市和甘孜州都寄予厚爱的村子,就是位于甘孜县拖坝乡的拖坝村。

会上,成都协调了市农委、规划局、水务局、旅游局等8部门的负责人,与甘孜州和甘孜县的主要负责人面对面,一同为拖坝村的脱贫致富建言献策,现场拍板了多个项目。

拖坝村,这个位于高原藏区的小村庄,既是成都市与甘孜州的一个重要情感纽带,也成为成都市对口帮扶甘孜州的一个缩影。

□邵明亮 本报记者 张彧希

新面孔:专家来到田头上

5月的初夏,甘孜县的卓达雪山仍是皑皑一片。

在位于拖坝村317国道边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里,由四川省薯类创新团队、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机所的农机、农技专家组成的4人省(市)专家组,正忙着演示培训种植马铃薯。

种马铃薯,对拖坝村村民们不陌生,但如何增加产量、甚至通过种植马铃薯致富,仍是村民心中的大问题。因此,来自甘孜县5片区、3镇、19乡的农机手、马铃薯种植大户等都来了。

“小土豆大产业,只有提高马铃薯产量,才能增加大家的收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主任陈涛扯着嗓子讲起来。

陈涛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站站长,对马铃薯栽培、扩繁、育种都有深入研究。“要将切种薯的刀用消毒液彻底消毒,然后对种薯进行切块;切块后的薯块要用草木灰或滑石粉加杀菌剂拌和后才能播种……”他边讲边作示范,大家纷纷围拢上来。“陈站长讲的恰恰是我们需要的。以前我们种土豆哪有这么讲究。出苗不齐,产量也一直上不去,亩产不到1000斤。”庭卡乡六村村民一西伍加乐笑呵呵地说,今年他家打算种10亩马铃薯,底肥、种薯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新农机:车轮竟比人头高

4月中旬的一天,多台新购置的农机具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拖坝村。村里第一次来了这么多“大家伙”,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些农机具跟前,一睹新型农机具的风采。

斯俄乡斯俄三村村民阿拉玛是甘孜县“响当当”的农机手,操作过很多农机具,他看到凯斯1104马力拖拉机的轮子竟然比自己还高,忍不住连连称奇。

这些大家伙,同样得益于专家组。在调研中专家们发现,虽然甘孜县农机具比较多,但急需更新:马铃薯播种机已严重老化,年久失修;耕地中石块较多,土壤犁底层坚实,该县最大马力的东方红954拖拉机动力不足,无法满足耕地要求。

要购买新型农机具,资金可不是小数目。经过成都市农委积极协调,从产业扶贫资金中专门安排69.8万元采购5台机具,其中价值32万元的凯斯1104马力拖拉机是由美国原装进口的,在全省都是第一次引进使用。

在专家指导下,阿拉玛启动了“凯斯1104”。“采用这种新型大马力拖拉机,每小时能播种15亩左右,效率将提高3倍-4倍。”省薯类创新团队农机岗位专家任丹华说。

新思路:产业先行助脱贫

为了助力拖坝村脱贫,成都市农委将农业产业培育扶持作为拖坝村对口扶贫的重中之重。

目前,市农委计划在拖坝村建设规范化青稞、马铃薯、蔬菜种植基地267公顷、智能温室1座、高效日光温室10座、高标准农田120公顷,通过现代农业设施、现代农业装备、农业新品种示范及先进农耕农艺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将拖坝村建成康北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四川高原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带动康北8县农业产业发展。

另外,为推动甘孜州发展青稞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成都市还将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甘孜州实施自动炒青稞机采购项目试点。在成都市农委的牵线搭桥下,拖坝乡还成功引进了四川喜玛高科农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四川高原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基本解决甘孜州康北3333公顷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用种薯需求。

另外,基地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大园区+小业主”等利益联结模式,拖坝村村民除了土地流转租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赚钱,同时学习种植技术。

甘孜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