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精准脱贫到村到户到人 打造川西藏区示范样板——聚焦甘孜县脱贫攻坚工作 杨华春 谢明刚

成都日报 2016-05-27 21:50 大字

甘孜县拖坝乡拖坝村其加的家大变了样。这几天,其加勤快的儿子生尼玛正忙着漆房子的墙柱,看着眼前清爽的房屋,他高兴地说:“政府帮我们加固了房屋,改造了大门,院子也硬化了,还修了洗澡间。今后,我要把房子建成接待游客的样板,靠旅游致富了。”

其加的家庭被列入了2016的预脱贫户,他家的改变正是甘孜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日前开展的脱贫攻坚专项督查中,甘孜县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得到了充分肯定,尤其是自2015年8月成都市启动拖坝村对口扶贫工作后,该村脱贫工作初见成效。

“四看四算四议”

以精准识别为关键前提

当记者跟随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来到甘孜县庭卡乡觉柯隆村的丹真翁姆家时,家里正在做木工,对房屋进行改造。丹真翁姆家庭是今年预脱贫户,因此政府特意为其发放了青稞种子125公斤、化肥6袋、油菜种子1.5公斤及各类蔬菜种子14包(每包100克)。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何要将该家庭作为预脱贫户?“丹真翁姆患长期慢性病,缺失了劳力导致贫困,家中虽有7口人,但家庭自主年收入只有1600元。”甘孜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是该县扶贫攻坚最大的症结。

“实施***,最难就在精准识别上!”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负责人如是说。

紧紧抓住精准识别这个关键前提不放,甘孜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按照建档立卡标准和流程要求,层层组建工作队,县、乡、村三级干部联动,采取“四看四算四议”工作法,进村入户详细查看贫困户住房、生产、生活和子女入学等基本情况,与贫困户一起算生产账、生活账、务工账和惠民资金账,认真评议贫困户分户是否准确、家庭情况是否真实、识别是否公正、评分是否合理,既算收入更看实物,既定量识别又定性确认,摸清了贫困底数。特别是针对贫困户识别优亲厚友、数据不够准确等问题,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采取拉网式复核和“八个比对”的方式,切实挤干“水分”。记者了解到,通过“回头看”,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3497人,新进贫困人口4599人,最终精准识别贫困村129个,贫困户3020户13609人。

在走访的拖坝村和觉柯隆村贫困户门前,记者见到,一张贫困户帮扶明白卡详细记录了该家脱贫情况。“我们全面找准扶贫对象,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州有卷、省有库‘六个有\’。同时,我们还弄清楚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和帮扶措施,建立起扶贫和脱贫两本台账,为***提供了靶心。”甘孜县有关负责人说。

确保精准落地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当记者随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人员来到甘孜县,行走在一路平坦的乡村道路上,感到道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在走村入户中也发现村民的房屋正在美化改造,村里的公共服务配套正在完善。

“脱贫致富基础十分脆弱,是扶贫攻坚最大的瓶颈。”甘孜县在脱贫攻坚中,首先分析了致贫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欠账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围绕这一目标,甘孜县全力推动精准落地。今年整合2.86亿元,精准安排住房解困、产业发展、就业培训等十大类项目334个,精准投向33个贫困村,2282名贫困人口,因村因户施策,精准到人。

为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甘孜县整合移民安置、避险搬迁、藏区新居资金2544万元,按新建6万元、改扩建3万元标准,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群众自己投工投劳,切实改善群众住房条件577户;同时,整合资金4020万元,因地制宜,在33个村发展青稞初加工、乡村旅游、大棚蔬菜、特色养殖业等项目57个,让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公共服务项目精准到村到户,整合资金1.8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饮水、通信、村级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建设,优质公共服务全面覆盖贫困人口;培训转移就业、医疗救助、教育助学均精准到户到人……

“在脱贫攻坚中,如果说基础改善是硬件方面的,让群众养成好习惯,让村子形成好风气,就是软件方面的。”据介绍,投入了670万元开展环境整治和卫生宣传,开展了“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建立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投入了1400万元,开展藏区依法常态化治理示范县创建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积极投身美丽生态和谐幸福家园建设。

要精准脱贫,就必须施策精准。为此,甘孜县编制出台了“十三五”脱贫规划和17个专项方案,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保障一批成为全县脱贫奔康的主路径。

同时,只有责任精准,才能形成工作合力。为此,甘孜县着力健全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形成齐抓共管良好态势。

示范带动

打造川西藏区样板

站在拖坝村其加家二楼的平台上眺望,雪山就在不远处,风光无限。

其加的房子,将首批按旅游民居接待要求打造。在成都市启动拖坝村对口扶贫工作后,按照“四态合一、产村融合、小组微生”的理念,于今年2月形成了《拖坝村新村建设规划》,提出将拖坝村打造成具有藏区特色、民俗特点、高原特征的“古道藏乡拖坝村,红军会师幸福家”的新村。计划三年投入9710万元,将拖坝村打造成为川西藏区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川藏北线重要旅游节点,全省对口援藏联系点的示范样板。按照计划,在头一年,对口扶贫工作全面启动,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初见成效;第二年,重点项目将投入使用,乡村旅游示范户形成亮点;第三年将完善提升,加强基层治理,构建起村民增收长效机制。

“在扶贫攻坚中,精准发力还有较大差距,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持续稳定增收困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很好的路径。”据介绍,成都市农委牵头,已落实100万元用于购买种薯和5台农机,流转耕地573亩,培训农机手、种植大户和村民100余人,引进喜玛高科、荣焉商贸、甜头食品等马铃薯、青稞加工企业,蔬菜大棚、智能温室也进入了财评阶段;由市旅游局牵头,已完成《拖坝村旅游产业发展对口帮扶规划》评审;由市建委牵头,住房改建已完成村民签字确认,已选定两户房屋作为样板进行外墙装饰美化。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由市交委牵头的道路、市水务局牵头的灌溉工程、龙泉驿区牵头的人畜饮水工程都有较大进展;民生协调推进,成都医学院和龙泉驿区卫计局分别派出一名副主任医师,每周星期五到拖坝乡中心卫生院免费义诊、爱心坐诊、巡回送诊。

在记者采访时,其加的儿子生尼玛正为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户而忙碌着,在政府帮忙风貌改造、房屋加固、房内装修、庭院绿化时,他也投工投劳。对旅游的发展前景,村民们也信心十足。虽然目前游客很少,但川藏北线317国道上的雀儿山隧道正在建设中,一旦打通,旅游的道路瓶颈也就打通了,会带来更多的人气。而其加家9口人的收入,也在今年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流转土地,每年能收入13000元;种庄稼,每年收入4950元;外出挖虫草,能挣约7000元;各级财政补贴,约2万元。

本报记者 杨华春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让援藏干部10年传帮带1万人

甘孜打造“永远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本报讯(记者张明海)“4年来,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在理塘传帮带本地干部人才500余名,制定了170余条传帮带措施,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

甘孜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