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洒高原 爱筑故乡

四川日报 2014-08-08 12:31 大字

 ——成都市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实录   甘孜县,海拔逾3300米,距离成都超过700公里。这座县城,被连绵起伏、巍峨秀美的高山所包围,多年来一直憧憬一个梦想,建设康北中心城镇。

“把藏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办”,自2012年龙泉驿区确立对口支援甘孜县以来,“康北中心”便不再只是甘孜县人的心愿。

截至目前,成都市龙泉驿区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700余万元,争取社会资金4900余万元,实施援建项目102个,甘孜县成为龙泉驿人的“第二故乡”。

高原之城,洁白美丽,援建中的动态风景更为光彩:县城3万余群众彻底喝上“放心水”,县城无公交车的历史彻底终结,县城藏家风情特色旅游起步……

更重要的是,随着机制、资金、民生、产业、人才“五位一体”对口支援体系深入推进,龙泉驿留下了“永不走”的工作队伍,留下了“可持续”的澎湃后劲,留下了“超时空”的藏汉情谊。

□张守帅 图片由龙泉驿区委宣传部提供

面向未来 围绕“顶层设计”援建

要支援建设什么样的甘孜县?龙泉驿思考在前,无论如何,绝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援建。

建设更好的甘孜县,需要面向未来的顶层规划。2012年12月,龙泉驿区向全国顶级专家发出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城市规划专家陈可石,受聘提供咨询。数月后的高原解冻之际,陈可石亲临调研,现场“把脉”。

此后,《康北中心———甘孜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出炉,高原藏族风情旅游小镇的定位,跃然纸上。在龙泉驿援藏队心目中,这就是“第二故乡”的远景。

远有远景,近有目标。推进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是龙泉驿区党委政府对援建工作的首要要求。为此,区委书记、区长挂帅,担任“第一责任人”,并把援助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纳入对区级部门领导干部和援藏干部人才的年度目标考核。

援建离不开投入。随着龙泉驿汽车产业不断投产、达产,地方财政状况获得较大改善。如何让藏区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龙泉驿区决定,把每年现金援助资金提高到不低于上年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6%,以夯实资金保障。

截至目前,已累计到位财政资金5700余万元,投入使用4400余万元。2012年、2013年的实际投入,更是超出了龙泉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8%。

援藏工作队的小笔记本上,记录着书本、衣物、桌椅等大小不等的援助项目,那是另一项资金来源——社会援助。通过“内引外联”等方式,龙泉驿累计争取上级部门配套资金、慈善组织、企业捐赠资金以及医疗器械、学习用品等,折合资金共计4900余万元,甘孜县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

援建要求体制机制创新。互为“老乡”,龙泉驿与甘孜县每次碰面,不仅泪眼汪汪,更充满希望,因为双方建立健全了互动协调机制。

项目决策互动、党政协调互动、部门落实互动、镇乡合作互动、项目推进互动、人才互派互动……对口支援以来,两地党政主要领导8次召开座谈会研究援助项目,甘孜县级部门、镇乡10次到龙泉驿对接落实项目,龙泉驿区级部门、街镇乡48次赴甘孜县调研推动项目。

龙泉驿以真诚、实干、奉献、成效,赢得甘孜县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大写民生 群众满意是“晴雨表”

事有轻重缓解,援建资金如何切割,才算成功?龙泉驿党政提出,藏区群众的满意度,是考量援建成效的“晴雨表”,群众关心关注的,就是援建的重点。

教出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甘孜县群众最期盼的还是改善教育。龙泉驿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教育“脱胎换骨”的软硬件改造项目,包括建设标准化幼儿园、教学综合楼、教师周转住房等,这使教育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实现了龙泉驿教育集团对甘孜县二完小的托管,后者的校长,由龙泉驿任命,享有学校完全管理权,学校副校长或教研组长,也由其他支教老师担任。龙泉驿输出办学办校经验,让二完小成了甘孜县牧民群众最放心的学校。

同时,为了避免“一阵风”似的支教,龙泉驿要求支教老师必须教满一年,而且只有学科骨干教师才有资格。教师杨元建第一期支教结束后,又申请了第二期,他把同为骨干教师的妻子朱国琴带去,一时传为佳话。

蓝天白云下这样大写的民生,还体现在对21711名城乡困难人群给予医疗保险资金补助,为7500余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体现在修建中藏医院住院大楼,改(扩)建农牧民活动广场等。

龙泉驿的民生项目,有很多的“加法”不为人知。“加法”就是自我要求,主动加压。比如,按照最初规划,龙泉驿只承担一个县城老水厂技改项目,但考虑到“康北中心”的未来需求,龙泉驿又上马了一个全新的日产1万吨的新自来水厂项目。两座水厂,今后可同时供应10万人用水,为中心城镇崛起打牢坚实基础。

公交车也是如此。龙泉驿最初只是帮助甘孜县购买公交车辆,但后来发现援助300万元资金,并不能解决公交项目的长远发展。援藏队改变思路,引入一家民营企业,合资组建甘孜县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目前,甘孜县已开通城区线路3条、城乡线路2条,大大方便了甘孜县10个乡镇3万余名群众的出行。

注重“造血”

增强自我发展功能

龙泉驿支援的物资中,有一批6万公斤的优质马铃薯。不起眼,用意却深。

原来,甘孜县呷拉乡、色西底乡盛产马铃薯,但当地村民常年种植自繁自育的老品种,产量、质量均不高。按照科学方法种植,这批优质马铃薯平均每亩增产1500斤左右。

非但如此,龙泉驿率先提出并协助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甘孜县甘泉富民惠民马铃薯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吸纳到30户社员。合作社建立种植基地500亩,社员平均增收25500元,农牧业产、供、销一体化初见成效。

把资源禀赋变资金资本,是援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是甘孜县藏在深闺的优势资源。依托河坝村红色纪念馆、红军窑洞群等,龙泉驿帮助完善总体规划,包装打造河坝村藏家一日游等精品旅游小环线。帮助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洛带古镇启动建设甘孜文化旅游体验推广中心和旅游特色产品展销中心,争取吉利全球鹰自驾游营地、区商会自驾游营地等项目落户甘孜县。

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的内地经验,也被移植到甘孜县。藏区首家政府性国有资产投融资平台公司——甘孜城乡建设投资发展公司的设立,将成为甘孜县新型城镇化和康北中心城镇建设的重要一步。龙泉驿已指导其银行融资1亿元、到位4000万元,实施BOT和BT项目31个,总投资达4.1亿元。

藏区的未来发展,核心系于人才。龙泉驿依托自身的“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到甘孜县挂职锻炼、重点培养,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三年来,累计选派干部人才190余人次援藏,传帮带甘孜县干部185人次,帮培甘孜县干部人才4751人次,并接收甘孜县108名干部人才到龙泉驿挂职锻炼,组织培训学习、互动交流等20余场次。

有项目、有产业、有人才、有成效,甘孜县近年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发展,令当地人倍感自豪。

新闻推荐

茶扎乡“新计划”:把牦牛粪卖到成都

□本报记者张明海张守帅7月17日,面对“援藏纪行”报道组记者,甘孜县茶扎乡党委书记洛绒降措托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把牦牛粪卖到成都去。牦牛粪也能卖?洛绒降措解释说:“我们那里是牧区,盛产牦牛粪,用...

甘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孜,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