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瞻对这个地名相信

四川日报 2014-06-20 13:01 大字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朱维群

瞻对这个地名,相信多数人会感到陌生,历史上它进入人们视野,多半是因为清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多次对瞻对用兵。1989年我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第一次抵四川省甘孜州采访,驱车从康定过折多山,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诸县,直抵金沙江畔。后来在中央统战部从事涉藏工作,去甘孜州的次数就多了,其中2012年从甘孜县南下到理塘,沿途恰恰是《瞻对》一书所述故事的发生地,今新龙县地界。那几年我奉命多次同十四世达赖喇嘛私人代表接触商谈,对方领头的就是书中所提及的瞻对地方头人之一甲日家族的后裔。

因工作需要,我也常常涉猎甘孜、阿坝一带近现代历史,感觉这片由雪山、森林、草原、峡谷构成的僻远而多彩之地实在不简单。历史上这里充满了大小土司等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地方世俗势力与寺院势力的矛盾、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及四川当局的矛盾、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及四川当局的矛盾……非下大功夫不能理清其中关系。这些矛盾纵横交错,经常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战乱,有清一代牵扯了朝廷大量精力,而朝廷对这一带的治理又影响到大西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同时又感觉,历史上这些矛盾有些至今还时隐时现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某种影响。以致今天这一带发生的一些事件,其影响力往往超出这个地域,甚至引起中央的特别关注。那时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人能把这一带历史写清楚,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将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

感谢阿来先生在大量翔实史料和实地调查基础上,用纪实的笔法,把两百年来瞻对地方的历史作了一个准确、形象、简约的梳理,又进而把笔锋扩展到今天甘孜州乃至整个川属藏区,并涉及到历史上这一地域与西藏的关系。诚如作者所言,“这部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作者在政治上自有其鲜明立场和观点,但并未做太多阐释,而是引导读者自己从历史事实的铺陈中感悟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本书所写的地域并不大,题目也很专,但认真读下去,可以对今天有志于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的人有重要启迪和帮助。

瞻对这个延续数百年的“铁疙瘩”在清末民初的社会风暴中终于融化了。书中把这一现象解释为“势,大势所趋”。我以为,势的形成,无疑有待时代走到那个节点上,但也有赖于当时先进人物的造势,因势而为。概括作者的叙述,四川藏区形成的这个势大约包含了以下一些内容: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成或输入,使四川藏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发生改变,为其跳出历史的重复循环提供了内生推动力;改土归流,实现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同国家主体管理方式的一致化,为四川藏区走出停滞、割据、战乱,走向长治久安,从管理方式上提供了可能性;摆脱“大藏区”的羁绊,倾心内向,把命运系于中央,系于四川和四川背后广阔、先进的内地;抑制寺庙势力的膨胀,摆脱西藏政教合一的达赖集团依靠宗教影响力对四川藏区的政治控制;提升中央对四川藏区的权威和治理水平,抵制外国势力及其操控下的西藏达赖集团搞“大藏区”,将涉藏事务国际化的图谋……历史的步伐可以在特定时段及局部发生反复甚至倒退,但是其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这些经验对今天四川藏区的治理仍具有相当完整的借鉴意义。今天的先进人物完全有条件比前人更加善于用势,有所作为。

这就是我愿意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新闻推荐

黄新初在甘孜调研时指出全力做好***推动藏区加快发展

本报讯(记者张明海)7月28日至29日,按照省委统一安排,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带队前往甘孜州甘孜县扶贫联系点,督导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和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情况时指出,要贯彻落实好省...

甘孜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