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有座龙泉驿的学校
13年累计投入5100余万元支援甘孜县教育——
□本报记者 罗向明
2月25日,离甘孜县城关二完小开学还有4天时间,成都龙泉驿区10余名支教老师便离开成都前往高原,准备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在老师们的心里,二完小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临时支教的地方,而是自己的学校。2013年,龙泉驿区在加大援助甘孜县教育的同时,探索“托管合作”,促进内地优质资源与藏区共享,二完小就这样成为了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一名成员。
破资金瓶颈:政府投入与社会引援并重
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民族教育发展,已有十多年时间。改变甘孜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现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也恰恰是制约藏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2013年龙泉驿区再度发力,教育投入达1590.46万元,占援助总资金的32.6%。至此,龙泉驿区在13年间累计向甘孜县教育事业投入援助资金5100多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龙泉驿的援助思路并不局限在政府投入,社会引援也是重要方式。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通过整合、包装教育项目,龙泉驿区共争取各类社会教育援助资金1400余万元,实施教育重大援建项目4个。援助资金的有力补充,不断推动着甘孜县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资源优质化的实现。
探索新模式:龙泉驿校长享有完全管理权
“教育援助取得了一些实效,但就推进甘孜民族教育整体跨越发展而言,成效还并不明显。”龙泉驿区在甘孜县教育局挂职的干部唐晓辉说,落后的观念是制约甘孜县教育发展的瓶颈,援助的关键在于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经双方反复研讨,确定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托管共建工程”,把甘孜县二完小纳入龙泉驿区小学教育集团,通过“一年适应,两年融入,三年同步”的规划发展,把二完小创建成藏区一流、甘孜州第一的区域合作示范学校,由此带动全县、全州的教育发展。
龙泉驿区支教老师李春建被任命为甘孜县城关二完小法人、校长,享有学校完全管理权。其他支教老师分别担任学校副校长或教研组长。新模式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是,所有支教老师都能担任主科老师,充分展示出龙泉的教育管理经验,一改往日支教学校担心老师们短暂支教后就又要离开,往往很少安排主科的情况。
全身心投入:拉着爱人一起来支教
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杨元建老师去年7月支教一年期满后,舍不得二完小的孩子们,主动申请继续留下来支教。实行“托管”后,担任副校长的杨元建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尽快提高教学质量。
杨元建把心思动到了爱人的身上。杨元建的爱人朱国琴是龙泉一小高级教师,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朱老师最终跟着杨老师一起上了高原,担当甘孜县二完小二年级“龙泉班”的班主任。走之前,朱国琴有点纠结,她76岁的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但她还是决定按时去支教。在出发的路上,朱国琴接到姐姐的电话,知道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赶回家办完父亲丧事后,她再次出发前往甘孜县。
朱国琴着手建“龙泉班”后,深感责任重大。“尽管是二年级了,但学生基础相当差,语言障碍依然很大,班上最能干的孩子也不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读完一篇课文。”
朱国琴和其他支教老师们一起,从改变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开始,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爱治班”,树立起孩子们快乐、自信学习的态度。在期末考试中,“龙泉班”的孩子们语文、藏文、数学、英语各科成绩都名列全县前茅。“仅仅半年时间,二完小的转变已经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唐晓辉告诉记者,通过托管新模式,建立起与龙泉一致的管理教学模式,既不用担心中途换支教老师,也能带动甘孜全县教育可持续的发展,提升地区办学水平。
新闻推荐
5月15日,甘孜县仁果乡仁果上村40多户村民举行了一场走马竞技比赛,骑手通过小走、大跑、马上竞技等活动,让游人领略了走马的别样风情。甘孜县仁果乡有8个行政村,387户农牧民常年经营走马业,销售、赛马...
甘孜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