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蜀绣红楼群芳 美极了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会议明天在成都召开,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成都商报 2012-09-10 15:50 大字

明天,2012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会议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第八届名誉理事长座谈会将在成都召开。成都商报记者特意走访了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都、郝淑萍和龚道勇。

唐卡大师邓都:博物馆快完工了

在川信大厦的办公室里,刚出差回来的邓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掀开黄绸,一幅极其精美的唐卡映入眼帘,邓都告诉记者,这幅唐卡所用的布料、布上敷的胶泥都是秘方特制,颜料也是矿物颜料,“一千年也不会褪色”。

邓都出生在甘孜州甘孜县的一个书香门第,6岁开始系统学习有关唐卡和藏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艺。曾在成都做过非常红火的服装生意,现在经营着数家公司。

然而邓都从未放下过自己对唐卡的热爱与研究。邓都创作的唐卡吸收了明代工笔画的某些特色,还具有格外典雅的意境,这使他的作品备受好评与追捧。同时,他也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唐卡,从明代到现代足有2000多幅。据邓都透露,这些唐卡目前市价已超4亿元人民币。

2007年,邓都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他的唐卡博物馆在海螺沟动工,“快要完工了,大约在今年底或者明年春节前吧。”邓都介绍,这座“中国唐卡绘画博物馆”占地近50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下设研发中心、制作中心、培训中心和销售中心,以产业化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

成都商报记者 乔雪阳

蜀绣大师郝淑萍:三年绣出“红楼群芳”

在位于送仙桥的工作室,成都商报记者有幸看到一幅长近3米、宽近1米的《红楼群芳图》。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带着六个学生绣了近三年才完成的。郝淑萍说,这幅作品的原作是当代工笔画家彭连熙,而蜀绣则是最适宜表现这个题材的一种方式。亭台楼阁间总共88个人物确实“穿”着绫罗绸缎,而且每一件衣服上的纹样和针法都大不相同。

在郝淑萍现在的学生中,90后就有18个,对于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郝淑萍并不太担心。郝淑萍也从不固步自封,经常取经求教。上世纪80年代,她曾经向苏绣的泰斗任慧闲求教,学会了“乱针绣”。

郝淑萍说,自己的蜀绣作品最大特点就是新颖、有创意,而这也并非是一日得来。六旬的她还会亲自给金丝猴、熊猫照相,为了绣雪景,还专门跑到西岭雪山观察、拍照。

如今让郝淑萍欣慰的一件事是,蜀绣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平常百姓家,高中低档的在市面上都有,她满意地说:“蜀绣的现状比较好,国家重视,收藏者多,普通人也很喜欢。”成都商报记者 范筱苑

龚扇大师龚道勇:2000多根竹丝编《箜篌图》

首次见到龚扇,还以为这是一把丝质扇子。手持一把龚扇在布展现场的龚道勇被“围观”了。围观者想摸扇面,龚道勇连连叫道:“不能摸扇面,太薄了,很容易破!”大家这才知道,龚扇是竹子做的。“简直难以想象!”一位“围观者”说。

这种竹丝扇就是龚家的,在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叫龚爵五的人在盐场看见一个从乐山来的商人手里拿着一把漂亮的竹扇,这让他羡慕不已,于是琢磨着自己编,后来他用发丝一样细的竹丝在扇面上编出了花鸟虫鱼和人物山水。在编扇子之前,龚爵五是一个在盐场挑煤的工人。龚爵五不知道的是,在龚扇的第四代传人龚道勇这里,一把精品的龚扇需要的竹丝只有头发丝的七分之一,他更不能想象的是,现在一把最便宜的龚扇都是七八千一把,上一两万的太常见,因为太过于脆弱和珍贵,现在的龚扇绝大多数都放在精致的盒子里被当成收藏品,或者送人的珍品。

2008年,龚道勇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箜篌图》用了2000多根细竹丝,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此次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会议,龚道勇带来五把扇子。 成都商报记者 范筱苑

新闻推荐

建城投公司 助甘孜投融资

龙泉驿区帮助甘孜县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帮助甘孜县成立城乡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现有资源自主融资。从去年11月挂牌,甘孜县城投公司已融资近2亿元,成功解决了6条道路、自来水...

甘孜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