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开脱贫之门 ——记得荣县约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松友珍

甘孜日报 2016-08-23 00:00 大字

■得宣

得荣县翁甲岭圣山俗称开启藏区108座圣地的“金钥匙”,圣山脚下,有一个只有12户人家,总人口不到80人的典型贫困村——约日村。自去年8月,松友珍从得荣县检察院选派到约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她坚持从改变贫困面貌入手,认真按照“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工作要求,像一把“金钥匙”般努力打开了约日村的脱贫之门。

一年前,松友珍接到担任“第一书记”的通知,她服从组织的安排,去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第一书记”培训班。培训让她陷入了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不好干,条件还艰苦;工作环境变了,入村如何开展工作,如何与村“两委”、镇党委政府配合开展工作,一头雾水;自己岁数较大,体弱多病,再过几年就要面临退休了,拿什么坚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松友珍去了约日村。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在入村后参加的第一次村“两委”联席会议上,松友珍对村里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约日村是该县松麦镇所辖12个行政村中比较落后的一个行政村,坐落在半高山地带,以旱地为主,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没有特色产业,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靠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当看到村“两委”成员坚定的目光时,松友珍被深深地打动了,她想,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驻村后,松友珍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她与村“两委”成员进行交谈,认真听取他们对村内情况的介绍,并在村“两委”干部的支持下,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倾听村民的需求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村情调研,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每晚睡前,她都会把当天的走访情况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并暗下决心:只有让约日村彻底改变模样,才能无愧于组织的信任,无愧于村民期待的目光。

通过近一个月的潜心调研和悉心收集、归纳总结,松友珍与村“两委”一起制定出了本村发展规划,提出了“修通一条路、开发一块地、种植一片林、扮靓一个村、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阵地”的治穷脱贫“六个一”目标,着力将约日村建设成为松麦镇农村改革发展综合示范村,为约日村勾勒出了一幅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发展规划制定后,为确保规划如期实现,作为“第一书记”,松友珍坚持以身作则,引导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组织约日村全体村民积极投入到治穷脱贫各项工作中。

不到一年时间,约日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施新村建设,实现硬化道路入户、人畜饮水入户、农村风貌改造入户等,全面改变了村民居住和生活环境差的问题。发展经济林木,以发展核桃基地等改变农业结构单一的情况,现已完成了人平1亩核桃基地的种植任务。积极争取种养殖项目,以实施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争取了100万元种养殖项目,现已种植了苦荞和本地土豆,12户村民每家都养殖藏猪、藏鸡,而且和采购商洽谈了收购意向协议。到约日老村的公路修建工程项目已规划测量。

“过去我们不知道外面的市场行情,也发现不到自身的优势,如今在松友珍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约日村到年底时仅本村土特产品收入预计户均可达10000元左右”。村支部书记洛扎信心十足地说。

松友珍深知自己是从“机关门”进入“农家门”的,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对“三农”工作了解也不多。所以,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她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政策理论,学农业技术,向基层干部学习,学习和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不断在基层历练,提升自身的水平。同时,以新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努力把学习同总结经验、分析研究约日村以及松麦镇的实际情况等结合起来,做到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坚持经常带着问题深入到农户、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广泛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撰写工作心得和调研文章,一年来撰写了“第一书记”工作心得12篇、调研文章2篇、工作日志300多篇。

松友珍一直认为,带领群众走致富的路,是“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在最近的一篇民情日记里写到: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我体会到了村民们渴望脱贫致富的深切期盼,更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我只能属于“下得去、待得住”的“第一书记”,但距“干得好、成效好”的“第一书记”差距还很大。作为贫困村“第一书记”,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会选择前行,一直朝着村民们幸福美好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新闻推荐

得荣县: 精准发力助贫困户增收

“酿酒”葡萄基地。本报讯(得宣文/图)为进一步推动***工作。近日,得荣县以“两学一做”为抓手,紧紧围绕12个贫困村“摘帽”、154户916人脱贫目标任务,以“七聚焦七锁定”精准发力,推动***见...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