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天地宽 ——得荣县因都坝生态移民新村见闻
移民扎西彭措正在打扫厨房。远眺因都坝移民新村。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得荣县因都坝移民新村,只见宁静质朴的乡村风情与明亮简洁的都市格调在这里完美结合:街道宽敞平坦,路灯规范整齐,藏式房屋别致又不失统一,郁郁葱葱的大树下,一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
“以前住的村子海拔高又缺水,地里的粮食只长一季且收成也不好。搬迁后,我们的生活幸福多了!“来自仁学村的扎西彭措是第一户搬进新村的住户,原来的家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半山上,不说到县城,就是到乡政府也要走4、5小时的山路。由于自然环境非常差,村民们出门基本靠走。高山缺水,靠天吃饭,地里种的青稞和土豆,就是全家一年的口粮。每年上山采的一点松茸只能肩挑手提地送到乡上,换点钱贴补家用。家里要是有人生病了,经常会因为送治不及时,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一村几户人,家家路途远,叫一声能听见,要去花一整天。”在得荣县颇为流传的几句顺口溜真实概括了居住在当地2800米以上高山、半高山的60%农牧民的实际情况,这里沟谷狭窄、山高坡陡、干旱少雨,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要想脱贫致富难上加难。为此,历届得荣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探索改变村民生存发展状况的生态移民异地搬迁之路。2008年底,世居深山的群众盼来了好消息,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因都坝生态移民工程建设,285户生活在高山、半高山的贫困村民将被整体搬迁出大山沟,移民到公路沿线的因都坝新村开始新生活。
走进扎西彭措家,装修精致的藏式客厅里家电一应俱全,处处透出现代的气息。“藏房共两层,老人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之前还以为会在大山里住一辈子呢,从来没敢想我们不仅搬出了大山,还住上了这么敞亮的大房子。”聊天中, 扎西彭措一边乐呵呵地讲话,一边拿着抹布不停地擦拭,就怕屋里落下灰尘。记者看到,24根柱头的两层藏房建筑面积有近270个平方米,楼房的左边是单独修建的厨房、卫生间、洗衣间,房前是200平米左右用水泥浇筑的绿化庭院,就连猪、牛、鸡的棚圈都分上下两层……
搬进新村后,扎西彭措家里6口人分到了3.6亩地,现在的3亩地全部种上了赤霞珠酿酒葡萄,剩下的6分地种玉米和青稞喂养牲畜。“我们家葡萄产量不错,去年种葡萄纯收入就3000多元,还养了12头猪、3头牛和20多只鸡,加上农闲时在新村附近的工地上打工,我家去年收入就有4万多元。”扎西彭措兴奋地说,“葡萄是去年才挂果的,今年收入应该能翻倍。”他的爱人志玛泽仁在旁边补充道。
离开“旧家”迁往“新家”,如何发家致富呢?这不仅是新移民扎西彭措经常考虑的问题,也是得荣县移民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让村民们迁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得荣县委政府根据因都坝的地理和日照条件决定调整产业结构,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以酿酒葡萄种植业为主的路子,并打造葡萄产业园,如今,高端酿酒葡萄成为因都坝移民区的支柱产业。为帮助村民有效解决葡萄种植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曲雅贡乡还成立了专门的葡萄管理队伍,由原来每户自己管理葡萄转变为专业户管理。县农牧和科技局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
据了解,截止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资金14882万元。乡党委政府、基层派出所、基层法庭、乡中心校、卫生院、车站等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事业日趋完善;开发坝区土地3690亩,完成了坝区绿化工程、干果苗木繁育基地和葡萄基地建设,建成酿酒葡萄基地720亩;286户像扎西彭措家一样世代居住高山、半高山的农牧民告别“靠天吃饭”的生活,开始了新生活。现在因都坝有电、有水、有路,卫生院和学校就在家门口,农牧民生活更方便了。
发展有天地,致富有途径,生活有保障……从山上到山下,从村寨到集镇,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就业,走出大山的移民正积极融入、扎根新家,满怀喜悦和憧憬,迈向小康路。
新闻推荐
川滇交界地区发生5.9级地震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
据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赵超)8月31日11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川滇交界5.9级地震造成的损失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指导开展救灾工作。据云南省民政厅...
得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得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