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格桑花开得更绚丽 ——四川省水利厅定点帮扶德格县工作纪实

四川科技报 2017-06-07 04:07 大字

[摘要]——四川省水利厅定点帮扶德格县工作纪实

4月底,四川省水利厅发布上一年度全省水利扶贫“成绩单”:2016年,全省累计解决107.8万脱贫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贫困地区新增灌面23万亩、节水灌面25万亩。同时,“四大片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72平方公里,培训贫困地区水利技术人员1000余人。

同时,还公布了一组四川省水利厅对口帮扶德格县的数据:

——2016年3、4月,四川省水利厅对口帮扶德格县工作队11名成员分两批进驻德格县4个乡镇的10个村进行对口帮扶工作。

——自对口帮扶德格县以来,四川省水利厅共安排项目资金约2亿元解决德格县的安全饮水问题,扶持防洪堤建设、灌区建设、水土保持等民生水利事业。

——四川省水利厅2016年共安排中央及省级水利建设资金2889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300万元,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资金954万元,水土保持资金435万元,农田水利维修养护资金200万元),全力夯实德格县脱贫攻坚的水利基础。

——在四川省水利厅的帮扶下,2016年德格县顺利完成20个村715户2739人的脱贫任务。2017年计划完成27个贫困村退出、1400户4893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2016年,四川省水利厅先后深入德格县贫困村121户贫困户家中和有72名住校生的八里达(西布)小学走访慰问,并向10个对口帮扶村和学校送棉被507床、棉衣600件。

水利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2015年,四川启动水利扶贫行动,在顶层设计上突破既有机制体制限制,在帮扶过程中水利扶贫被逐步细化为饮水安全、产水配套、水源保障、水生态治理、人才支撑“五大行动”。2015年,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四川省水利厅定点帮扶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推进该县脱贫攻坚。

德格县平均海拔4235米,距成都近1000公里,距甘孜州州府所在地康定500多公里,人均GDP不足8000元,全县贫困率达22.45%,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整村贫困现象突出。

怎样帮扶才能让脱贫人口能够真脱贫、不返贫?四川省水利厅成立了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日常工作。厅长胡云,副厅长李勇蔺,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斌等组织研究帮扶措施,并多次进行实地调研,与百姓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贫困户的困难诉求。在调研的基础上,与当地干部共同研究制定脱贫方案,统筹各项水利建设任务,编制完成《德格县“十三五”水利扶贫总体规划》;针对德格县贫困群众饮水安全不稳固、易反复等问题,围绕人人饮上干净水目标,编制完成《德格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十三五”规划》;对2016年20个贫困村“摘帽”,编制了村脱贫规划。

一年多来,省水利厅对口帮扶德格县工作队10名驻村帮扶干部,克服身体不适、语言障碍等困难,扎根高原迎难而上,缺氧不缺精神,积极协调改善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种植业,培育主导产品。

治水拔穷根,水活百业兴。按照“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发展思路,一根根结实的水管通到贫困户家中,一片片曾经撂荒的土地已种满了作物,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洋溢着摆脱贫困后的喜悦。水利系统扶贫干部,用真心、用实干得到了当地群众一个大大的“赞”。

特困血呷村治水拔“穷根”

5月1日,从村部出来,第一书记汪晓龙绕过一座山,走了3公里,还没到血呷村。汪晓龙回头看了下德格县委副书记陈万林,两人不约而同靠在石块边,气喘吁吁。他们身上,背着苹果树苗。

汪晓龙是四川省水土保持局生态建设处副主任科员,从2015年底到德格县龚垭乡血呷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这条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的路,他已记不清走了多少遍。

2015年底,只有93户人家的血呷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6.43%。在德格县,这样的村远不止一个,该县贫困人口19000多人,占到全州的1/10,贫困发生率高达22%。

“太穷了!”担任德格县委副书记一年多,省水利厅东风渠管理处原总工程师陈万林,还清楚地记得2015年底首次来血呷村的样子。当年,全村可耕地面积只有286亩,人均不足1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各项惠民补贴,人均年纯收入2376元,远低于全省平均值。经入户调查,全村需要重点帮扶的贫困户就有25户86人。

除此之外,村里基础设施同样堪忧,“没钱,自来水啥的,修不起也用不起哟。”一位牧民的话,刺痛了汪晓龙。

穷根究竟是什么?汪晓龙了解到,除了补贴,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放牧。但受限于气候等因素,草场产出不高,畜牧承载力有限。

“这只是表因,关键是这里连发展产业的基础都没有。”在陈万林看来,血呷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和水利基础设施缺失,让血呷村在面对暴雨、洪水时毫无办法。

血呷村是德格县的缩影。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德格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3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约40%,每年全县水土流失量超过3亿吨。

要拔穷根,必须先治水。2015年底,在省、州、县三级水务部门的帮助下,血呷村启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一个冬季下来,村里修起了深水井,各家各户用上自来水。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步夯实。在省水利厅的支持和省水土保持局的指导下,血呷村根据实际情况,找准了脱贫的方向,打响了攻坚之战。投资200万元,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包括200余亩坡改堤,40余亩植树(苹果)种草,设置了60公顷的禁伐、禁牧的封禁区以及铺设了灌溉管道和机耕道。

“血呷村有全乡农耕面积最大、最好的资源优势,未来还将把苹果种植发展到300亩,预计3~5年后苹果成熟时,村民人均年收入能达到7000元左右,除了财政转移支付和采挖虫草收入之外,让收入多元化,使脱贫效果能够巩固下来。”汪晓龙介绍道。

“以前一下大雨,就会山体滑坡,泥石流冲下来时声音很大,晚上吓得我睡不着,白天也不敢出门,到处都是泥。”龚垭乡血呷村的四郎今年44岁,回忆起几年前的往事,仍心有余悸。

与四郎描述的场景相比,如今的血呷村已是另一番景象。站在山腰向下望去,一间间农房前,种植着大片土豆,周围是野猪防护网。谈到下一步的发展,龚垭乡乡长郎雪凤说:“依托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我们计划建立血呷村农场。农场包括整理完成的土坎坡改梯耕地和半山腰的林地。耕地上种植土豆、青稞等农作物,当年即有收益;林地上种植苹果树,3年挂果。以此实现‘长短结合\’。”按照血呷村支书布黑的预计,今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可以从以前的2300元增加到3300元,5年后有望达到7000元。

此外,面积达20亩左右的蔬菜大棚和蔬菜药材专合社等已开始建立,至少解决30人就业和稳定脱贫,“都是老百姓以土地入股建起来的”。德格县水务局副局长黄晓东还介绍说,当地酥油、盐茶食用量大,而维生素等膳食纤维摄入少,导致高血压发病率高。有了小菜园和塑料大棚,村民的饮食结构有了大的改善。之前,德格县蔬菜市场全靠外运;短短几年间,蔬果自给率已经大大提高。

变化的不只是血呷村,2015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帮助下,德格县累计建成饮水工程118处,全县5.38万名农牧民吃上放心水。去年起,控灌1.77万亩的温拖水利工程开工,终结了当地无中型骨干水利项目历史。该工程计划投资1.34亿元,可灌溉耕地1.06万亩、牧草地0.71万亩。色曲河等河流也纳入全省系统治理的中小河流名录,地表水系的关键河段建起了河堤,县、乡两级建立起了汛期防范制度。截至目前,德格县已有26个贫困村成功退出,16228.5亩的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治理。

放心水到村生活日日新

5月8日上午,德格县达马镇贡空村65岁的村民巴拥端着一盆衣服,走到家门口水池前。池旁竖着用汉文与藏文书写着“安全饮水”“饮水思源”的石碑。她随即拧开水龙头,坐在池边,用喷涌出的自来水,在搓衣板状的水泥斜坡上搓洗起衣物来。

巴拥家有6口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400元,是典型的贫困户。她说,过去每天到麦宿河边挑水,要花近1个小时,不仅费时费力,挑回的水水质也得不到保障。自从村里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巴拥不但吃上了放心水,现在洗衣、洗菜、洗澡,都很方便。她用藏语说道:“感谢党和国家,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山上的取水口是2个,现在则在百米范围内又增加了4个取水口,汇流到一口1立方米左右的取水池中,通过2800米的主管线送到村子的2口共7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再利用自然高差流进各户。”黄晓东介绍道。

笔者在巴拥家看到,二楼有整洁的洗漱池,旁边整齐地摆放着洗手液、洗发水、漱口杯、牙膏等。“自来水入村入户,给藏族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质的变化。”达马镇镇长占玛措介绍说,贡空村所有村民的家里都已通上了自来水。

贡空村的民居通常为上下两层,下层堆杂物,上层用于生活起居。自来水要安装到楼上时,村民却害怕水管爆裂。针对这种担心,德格县水务局采用了优良的PE给水管材,还采取了特殊保暖措施,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贡空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了全县的样板,其他乡镇村民纷纷表示,希望县水务局按这个标准在本村建设。在更庆镇西部村,饮水管线正在掩埋。“基本上都要挖一两米深,这样就不怕冻了。”来自四川省农田水利局的驻西部村帮扶干部李渊指着尚未填平的土沟介绍道。

去年,德格县水务局投入100万元,参考贡空村的模式,提升西部村饮水工程质量。同时还为西部村修建了下水设施,解决污水排放问题。目前村里正在实施改厕。“当地农村多为旱厕,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经过改造,使污水汇入收集池,沉淀过滤后再排到河流。”黄晓东介绍说。这一做法对于保护河流健康生命、改善村容村貌,以及发展乡村旅游都有重要意义。

“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与帮扶下,我县安全饮水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德格县副县长建康介绍说。

据了解,今年德格县还将投资757万元,对去年“摘帽”的20个贫困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进行巩固提升。

美村富民路水活助业兴

特色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农田灌溉面积大幅度增长,水土保持项目使可利用耕地翻了几番……水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要围绕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按照‘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水利支持幸福美丽新村的试点,促进德格县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四川省水利厅厅长胡云掷地有声。

德格县柯洛洞乡郎达村边有一条与村名相同的郎达河。“郎达河的源头是有故事的。”德格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毕代刚兴致盎然地说道,“这里是以前土司带领大臣‘耍坝子\’的地方。”“耍坝子”是藏民非常热爱的一项户外活动,类似踏春野餐。

郎达村有个著名景点叫野花林,每年到六七月份各种花朵竞相绽放,是玩水赏花的好去处。

据柯洛洞乡乡长扎西伍金介绍,全乡有6个村在德格的母亲河——色曲河边,发展水文化旅游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前期准备开发民居接待、藏区体验游。“以后,还可以开发漂流项目。”扎西伍金的目光中充满期待。

德格县龚垭乡来格村依托新建的4公里输水渠道,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倍多,改变了“一亩地旱死一半,只够自己吃”的局面,剩余的水果还可以拿到市场去卖,提高了收入;柯洛洞乡独木岭村计划打造“部落牧人”景区;更庆镇西部村要装点成“花香藏寨”……因村施策,发挥优势,各个贫困村依托水利***,都找到了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匙”。

真情扶真贫村民齐点赞

“之前我还没见过打着点滴还在工作的书记。”

“他挨家挨户调研,尽心尽力进行规划,全心全意服务百姓,可以说为扶贫脱了一层皮。”

“他争取的项目资金,使工程建设快速推进。”

……

这些都是笔者在走访中听到的关于水利系统驻村干部的评价。

毛旗是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干部,也是水利系统10名驻村干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他入驻的是柯洛洞乡郎达村。刚一到村里,他就走村入户,开展调研,提出“远期在旅,近期在牧”的发展思路,并根据本村特点,建议打造一条水文化长廊。

“一方面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我打算与李军联合发展野生菌加工,抱团取暖,取长补短,我负责生产,他负责销售,做到各有分工,助推产业发展。”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毛旗心中已经打好了算盘。说起驻村一年来最开心的事,毛旗憨厚地笑了:“我最高兴的是得到了藏区人民的认可。”

毛旗口中的李军,是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他为贡空村带来了新变化。李军通过争取各方资金,开展产业扶贫,助推脱贫奔小康,成立了德格县达马益生芫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教师,李军不仅注重培育产业基础,还将扶贫的目光对准了学校。“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达马中心小学,我们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欢快的嬉戏声,看到了整洁的图书室、先进的电教室。李军介绍,一年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共为达马中心小学捐赠了价值7.2万元的电脑设备及图书、字典、书架等。

“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示范户培育等,使劳动力熟练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提升农户的发展能力。”对于贡空村未来的发展,李军已有了自己的设想。

四川省水土保持局生态建设处副主任科员汪晓龙,在为血呷村发展献计献策的同时,还开展了“走基层、送温暖”活动。村里的呷玛桑登老人今年93岁,无子女,视力、听力都有障碍,而且手有残疾,唯一的收入来源为每月400元的五保户补贴。汪晓龙定期为他送去生活必需品,并帮他解决生活难题。

省农水局干部李渊,没等小女儿满月,就返回脱贫攻坚的工作岗位,如今守护着村民耕地的一排排围栏,就是在他的努力下修建起来的。

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肖翔,结合自身特长,将多媒体融入日常资料管理中,确保***档案齐全完整。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的王培,针对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做脱贫方案。牧民们送他一个亲切的外号——“汉族玻璃眼镜”。

……

面对身体的不适、语言的障碍、家庭的种种困难,驻村干部安心扎根,迎难而上,用心工作,用情扶贫,用力攻坚。“我们干部是缺氧不缺精神!”陈万林发出这样的感叹。

水利系统扶贫干部,用真心、用实干得到了当地群众“一个大大的赞”。

(刘留)

新闻推荐

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贯通

全长约7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的雀儿山隧道11月10日贯通,这将使西藏和内地的车程缩短两小时。雀儿山隧道是国道317线、也是川藏公路的一部分。据交通运输部官网介绍,雀儿山隧道项目全长12.44公里(含隧...

德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