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水,让德格奔上脱贫路

甘孜日报 2017-05-16 04:05 大字

■川报记者 王成栋

5月1日,从村部出来,汪晓龙绕过一座山,走了3公里,还没到血呷村。汪晓龙回头看了下德格县委副书记陈万林,两人不约而同靠在石块边,气喘吁吁。他们身上,背着苹果树苗。高原冻土融化在即,水保林种植迎来好时机。

从2015年底到甘孜州德格县龚垭乡血呷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这条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的路,汪晓龙已记不清走了多少遍。

2015年底,只有93户人家的血呷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6.43%。在四川最西端的德格县,这样的村远不止一个。2015年起,省水利厅定点帮扶德格县。过去一年多,德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难题 无产业发展基础,村民收入主要靠补贴

“太穷了!”担任德格县委副书记一年多,省水利厅东风渠管理处前总工程师陈万林,还清楚地记得2015年底首次来血呷村的样子。当年,全村可耕地面积只有286亩,人均不足1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各项惠民补贴,人均年纯收入2376元,远低于全省平均值。经入户调查,全村需要重点帮扶的贫困户就有25户、86人。

除此之外,村里基础设施同样堪忧,“没钱,自来水啥的,修不起也用不起哟。”一位牧民的话,刺痛了汪晓龙。

穷根究竟是什么?汪晓龙了解到,除了补贴,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放牧。但受限于气候等因素,草场产出不高,畜牧承载力有限。

“这只是表因,关键是这里连发展产业的基础都没有。”在陈万林看来,血呷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和水利基础设施缺失,让血呷村在面对暴雨、洪水时几乎无还手之力。

血呷村是德格县的缩影。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德格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3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约40%,每年全县水土流失量超过3亿吨。

破解 打水井保水土,草原变果园和菜园

要拔穷根,必须先治水。2015年底,在省、州、县三级水务部门的帮助下,血呷村启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一个冬季下来,村里修起了深水井,各家各户用上自来水。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步夯实。省水土保持局的专家调查发现,当地水土流失区仍有治理的可能,“而且治理后的土地具备经济价值。”去年春季开始,当地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对陡坡等重点流失区域进行整治。

趁此机会,血呷村决定在治理区上建立农场,在耕地上种植土豆、青稞等,在林地上种植耐寒、耐旱的苹果树。土豆、青稞当年即有收益,苹果树3年挂果。汪晓龙说,如此一来,即可实现“长”收益和“短”收益的结合。此外,面积达20亩左右的蔬菜大棚和蔬菜药材专合社等已开始建立,至少解决30人就业和稳定脱贫,“都是老百姓以土地入股建起来的”。

变化的不只是血呷村,2015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帮助下,德格县累计建成饮水工程118处,全县5.38万名农牧民吃上放心水。色曲河等河流纳入全省系统治理的中小河流名录,地表水系的关键河段建起河堤,县、乡两级建立起汛期防范制度。

去年起,控灌1.77万亩温拖水利工程开工,终结了当地无中型骨干水利项目历史。该工程计划投资1.34亿元,可灌溉耕地1.06万亩,牧草地0.71万亩。

截至目前,德格已有26个贫困村成功退出,16228.5亩的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治理。

新闻推荐

德格县 从严治理着力提升城市形象

本报讯(松吉泽里)按照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总体要求。近日,德格县委县政府召开“一城一河一线”乱象治理动员部署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提升对外形象...

德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