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笑脸 洋溢满满的幸福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9-22 06:31 大字

蒋仁国的烘干“助手”每日可烘干稻谷50吨。 受访者供图

代维在金色的稻田里。受访者供图

刘先锋在喂鸽子。

猕猴桃丰收,牟秀英喜笑颜开。

稻米品质好,黎红十分高兴。

仲呷(右)和姐姐笑得很开心。 道孚县农科局供图

地点:渠县

故事:农机帮一把,圆了他的“种田梦”

□本报记者 罗敏

最是9月农家忙,渠县望溪镇千亩水稻收割完毕。耕旺家庭农场内,4台低温烘干机连续运转不停歇。“每台烘干机日烘干能力达12.5吨。丰收期,家家户户的粮食都拉到我这来烘干,烘干机真是派上了大用场!”农场主蒋仁国边说边操作起烘干机智慧面板:“看,一键就可自动完成水分、温度的控制,方便得很。”

在望溪镇,得益于机械化生产助力,曾经的大片撂荒地在蒋仁国这样的种粮大户带动下,重焕新生,处处呈现良田美景。

蒋仁国曾长期在外打工,2014年他带着20多万元积蓄、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带着他的“种田梦”,回到了家乡。

一开始,蒋仁国只流转了30亩农田。他每天起早贪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插秧、中耕、施肥、治虫全靠人工作业,累死累活,效益还是不理想。”他意识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现代化机械生产作业。

于是,蒋仁国先后购买了收割机、插秧机和耕田机。2015年,蒋仁国第一次驾着履带式旋耕机在地里旋耕,不一会大片稻田就被翻耕平整。乡亲们看着这个“新东西”,投来羡慕的目光。随着承包稻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他感到自己的农机维修保养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已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为此,他参加了渠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的“一人学一技”等实用技术培训,成为当地有名的农业技术能手。

经过5年努力,蒋仁国不单自己承包的400多亩稻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种,还成立了农机专合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20多台(套)。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涌现了10余户种粮大户,种植粮油3000余亩。“今年的丰收,尤其来之不易。”蒋仁国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遭遇干旱、稻苞虫危害,望溪镇种粮大户抱团互助,加强管理,农机人员到田间指导病虫害防治,稳定了丰收局面,水稻产量每亩平均达到1100斤。

地点:大英县

故事:撂荒地变“粮仓”,种粮大户抢收忙

□本报记者 周颖昳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又到了一年收获季,走进大英县金元镇田间地头,一眼望去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将颗粒饱满、黄澄澄的稻谷尽收其中,成堆成堆的稻谷让老百姓们兴奋不已。“我承包的稻田大约有220亩,今年预计产量有18万斤。”代维是金元镇宝祥村的党总支副书记,也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从2014年开始,他通过土地流转,将全村部分无人栽种的撂荒地承包下来,种植优质水稻。看着从收割机的“嘴”里吐出来的稻谷,代维笑着告诉记者,今年纯收入能够达到十七八万元,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份丰收得来不易。由于早期种植水稻没有经验和技术,代维连续亏损了3年。“所有的家底都亏完了!还好有政府的帮忙。”代维告诉记者,2017年由大英县农业农村局和金元镇政府协调,为他办理了10万元贴息贷款,“这10万元的‘及时雨’帮了我大忙!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人员一年不下10次来给我技术指导,当年我就开始盈利了。”

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技术摸索,代维已经成为当地的种粮带头人。今年,他成功注册“绕梁香”商标,为自家水稻打开了更广的销路。他说:“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据悉,今年是宝祥村成片种植水稻的第7年,从第一年的40亩,到第二年的67亩,第三年160亩……如今村里不仅有500亩的水稻,还成规模发展了青花椒、油桃、香桂、小龙虾等产业。

金元镇党委书记陈勇介绍,金元镇通过回引能人带头致富、带头发展,与村民直接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开垦撂荒地发展优质农业,实现土地代耕托管,群众直接赚取土地租金,实现撂荒地资源再生,保障农户稳增收。截至目前,金元镇成功回引优秀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21名回乡创业,租赁土地1800余亩(其中撂荒地开垦1100亩),发展优质农业24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农户实现土地租赁收益每年每亩500—600元不等,同时实现就近务工稳增收。

地点:甘孜州道孚县

故事:喜悦的笑声,回荡在村寨里……

□何晓红 本报记者 刘佳

9月20日,在甘孜州道孚县,大小村寨里收割机轰鸣,田地里回荡着村民们秋收时喜悦的笑声。一袋袋黄灿灿的麦粒、一筐筐紫皮马铃薯、一包包鲜摘木耳被整整齐齐地运到了粮库,摆上了餐桌。金秋好时节,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景象。

9月的太阳照在黄灿灿的麦地里,麻孜乡特尔瓦村的仲呷看着眼前收割机来回运转,时不时弯腰把麦草一堆堆捆好,“今年虽然雨水很多,但我们种植的小麦收成却十分喜人。种子与化肥是农技员年初统一代购送上门的,每个月还定期来查看长势,提供技术支持,收获时又帮我们联系收割机。以前一个星期的农活,现在一天就能收割完。”仲呷笑着说。

格西乡崩龙村的洛绒巴登则起了个大早,与三户邻居合计着将今年收的余粮拉到县城出售。据洛绒巴登介绍,这两年手里的余粮(黑青稞)再也不用担心放置问题,直接卖给本地的两家企业,或用来酿造青稞酒,或加工青稞花、糌粑。谈及今年的收成,他兴奋地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黑青稞亩产300斤,两家公司都以每斤3元的价格进行收购,我家4亩地青稞年均增收3600元。”

在道孚县甲斯孔乡泽珠村,农户手里提着口袋,认真采摘着一朵朵黑黝黝、水汪汪的木耳。乡党委书记高绒多吉在一旁不时提醒着:“大家一定要细致些,手上轻点,摘的时候不要把木耳拉坏了。”村党支部书记也在边上打趣道:“一斤干木耳最高能卖200元,大家摘的可是自家的钱呀!”

地点:南充市高坪区

故事:脱贫之星,一年养鸽赚2万元

□特约通讯员 周汉兵 文/图

9月17日一大早,南充市高坪区石圭镇华荣村村民刘先锋和妻子就开始忙碌起来。刘先锋是残疾人,但他不等不靠,在各级干部的帮扶下,从一个精准贫困户变身“脱贫之星”。对此,刘先锋高兴不已,也有很多感慨。

2016年,华荣村被列为精准脱贫村。镇村干部和帮扶联系单位决定把养殖鸽子作为村民脱贫奔康的一项产业。村里的“养鸽大王”刘顺艳牵头成立了扶贫鸽业协会。刘顺艳承诺,为19户精准脱贫户提供2万多元的鸽种,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刘先锋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手残疾,成为第一批援助的对象。

刘顺艳免费送给他12对种鸽,并手把手教他养殖和管理。

2017年,在干部们的支持帮助下,刘先锋贷款1万元农业产业扶持基金,购买了3头母猪、4头育肥猪、80只鸡饲养。看着大家都在为他鼓劲加油,刘先锋的信心更足了,主动把养鸽产业发展壮大,又增加了鸽子70对。当年,刘先锋一家纯收入近4万元,不但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被评为村里的“脱贫之星”。

脱贫了,我们没有松懈,而是更加勤奋了。刘先锋和妻子不仅种了自己的责任地,还种了村里一些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总计有3亩多。同时,刘先锋坚持发展养殖业,鸽子、母猪、鸡鸭都养。种植加上养殖,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我能有现在的生活,多亏帮扶干部关心。”刘先锋说,贫困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技术,加上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脱贫就不难。村里开办了竹编加工点,他就动员妻子参加了村里的竹编技术培训班。如今只要有空,刘先锋的妻子就到竹编点去编织竹器。原料都是企业的,他们只要花点功夫、花点劳力就能挣钱。忙里偷闲,一个月也能挣个七八百甚至上千元。

地点:苍溪县

故事:算起收入账,牟大娘乐得合不拢嘴

□韩静 文/图

“我种的有机红心猕猴桃,虽然还在幼果期,但在网上以10元/斤的价格就被人预订了,可以说是供不应求。”9月20日,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村民牟秀英在自家有机红心猕猴桃园里,跟笔者算着收入账,高兴得合不拢嘴。

金秋时节,在梨乡大地,随处可见黄灿灿的红心猕猴桃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说起种水果并不难,但真正要种好,出好果,还是一门技术活。”别看牟大娘上了年纪,但她的观念却不老。牟秀英告诉笔者,3年前,牟秀英和老伴决定发展有机红心猕猴桃。老人家勤劳好学,经常向镇上的农技员请教。今年她家的红心猕猴桃由于品质好,仅仅1000多斤的果子就获得6000多元纯收入。

在苍溪,像牟秀英这样依靠种植红心猕猴桃发展小庭院户办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老百姓还有很多。据了解,目前苍溪全县种植红心猕猴桃面积近39.5万亩,覆盖31个乡镇。“今年的收益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苍溪县元坝镇裕华村村民何明德告诉笔者,他家种了近4亩水稻,还专门种了4亩青贮玉米,光是这两类粮食作物,就能让他收入1万多元。

如何充分利用土地优势,激发群众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近年来,苍溪县通过深化“专合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切实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让农户实现了稳产增收。“今年合作社以订单农业方式种植水稻200余亩,能产稻谷约120吨。”苍溪县元坝镇金飞阳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小波介绍说,他们流转了村民闲置的土地,并以“村支部+公司+农户”模式,与村民签订了订单种植收购协议。

据悉,今年苍溪县种植水稻面积达36万余亩,产量约18万吨。

地点:荣县

故事:返乡种粮,她的水稻之路通向喜悦

□实习记者 杜铠兵 文/图

黎红是荣县的水稻种植大户,今年由于气候条件较好,温光适宜,她种植的2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

水稻是荣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前些年,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水稻经济效益不高,不少农民选择外出打工。2005年,在外地打工的黎红回家过年,看见村里土地都被撂荒了,觉得很可惜。和丈夫商量以后,她做出了一个当时也没有多少把握的决定——留在家里种庄稼。

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黎红不断试验选育新的品种;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她投入资金购买机械设备;为了水稻长得更好,她不断学习新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为了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水稻,她主动延长产业链,投资修建仓库和加工厂,为村民提供加工服务;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示范,她率先试验稻渔综合种养,在稻田养殖小龙虾……

好在她的水稻之路并不是孤立无援。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相关部门的惠农、支农政策都为黎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黎红流转的260亩核心田块被纳入现代农业项目,政府投入资金为其进行标准化农田改造。2017年,黎红投入20万元购买的大型烘干机,也获得了5万多元的农机补贴。如今,标准化建设的稻田、完善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农机设备让水稻从育秧、栽插、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种地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干,土地是不会骗人的。”黎红坚持着她的信念,扎根田间地头,日复一日。通过一年一年的发展,她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产量达到20万斤,每年的利润也达到15万元以上,还带动周边诸多农户发展水稻产业。

9月17日,在黎红修建的加工厂内,记者看到成袋装的水稻整齐地存放在仓库里,烘干机、打米机、封装机源源不断地将稻谷加工成晶莹剔透的大米。“不管天晴下雨,我都能把稻谷保质保量地收好、保存好。”虽然推行机械化投入了不少资金,但黎红对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满意。

新闻推荐

章晓红 高原战疫 她扛起生命的重担

今年2月,甘孜州道孚县陆续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省卫生健康委决定派一支省级医疗队驰援道孚,她任队长。4000米高原战疫摆满...

道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道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