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林业科技代言人的“AB面”

四川日报 2015-01-13 11:06 大字

编者按

科技,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助推器。而科技的进步,则是每一个林业科技工作者付出与探索的结果。

去年,四川省林业系统荣获三项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下新高。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回望过去,重新认识那些为科技进步默默奉献的工作者们。

□本报记者 王成栋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强壮的身材,从外表看,张文像个历经风霜的庄稼汉,实际上46岁的他是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主任。

2009年,张文凭借“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及应用研究”夺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主持的科研项目“趋于林业碳汇/源计量体系开发应用研究”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屡屡获奖,被称为“四川林业科技代言人”的张文,在工作中有着怎样的风格?

低调的A面:

危险与荣誉闭口不谈

低调,是张文给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工作中,总是独来独往。”同事们如是评价。

一个人,一个背包,一双登山鞋,一个罗盘,一把尺子,一个水壶,这就是张文工作的常规装备。

从业23年,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他都奔走在大山深处,危险无处不在,而这些,“张文总是轻描淡写。”

1998年11月初,为配合当年启动的天保工程,张文乘车前往道孚做高山森林资源调查。彼时,川西高原上已经降雪。当汽车到达道孚县附近时,路太滑,车子撞上护栏,张文被甩出几米远,“没事,雪比较厚,我只是擦破了点皮。”实际上,被甩出去的张文被一块石头救下,而距他不到20厘米远就是悬崖……

这样的危险境地,在张文的工作中并不少见。

但张文却常常把“没啥,工作总要有人做噻!”挂在嘴边。森林资源调查涉及林地保护利用、退耕还林等基础性工作,“退耕后,老百姓的林地能不能经营,全靠我们给出答案,我们如果乱整,吃亏的是老百姓,必须实地探测,用脚‘丈量\’。”

正是这位用脚“丈量”的工作者,带来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荣誉无数。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几乎人人能说几句关于张文的段子:为“躲避”领奖,他悄悄出差;在获奖名单上,他总把自己的名字列到最后……

高调的B面:

追求细节,“吼人”不留情

但在“苛刻”工作细节时,平常低调、谦和的老张没了踪影。

省林科院副研究员邓东周回忆,6年前,刚参加工作的他和张文前往青川参与某保护区生物本地调查。一周后,工作接近尾声,邓东周松懈下来,“最后一个地块在山崖边上,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遍。”

没想到,拿到报告后的张文开始逐一询问,回答不出的邓东周慌得满头大汗。见此情形,张文背着包就上山了:采样、测绘、记录……一天后,张文带着资料回到宿营地,兴奋地说:“大发现啊,上面有红豆杉!”随后,他严厉地盯着邓东周:“你差点让这几棵红豆杉面临绝境!”邓东周回忆,当时,张文语气很重,现场“气压”很低。

20多年来,像邓东周这样被张文吼过的同事不计其数,“错一个小数点,他都能批评你好多天。”然而,大多同事也坦言,被大腕说上几句,心里是服气的,“‘吼\’得有收获。”

有时候,工作中的老张还十分固执。

1997年4月,作为测绘专家,张文被派往折多山参与GPS基站参数修订。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他不仅参与了7个基站的数据校对,还抽出时间走遍了折多山主峰的每个角落。“别人午休的时候,我就背着小包出去找东西,一走就是十多里。”时至今日,张文还是觉得,自己的做法没错。然而,当年一起工作的同事却都直摇头:“当时冻土正在解冻,海拔又那么高,身体本就不好的他,走不了多远就气喘吁吁。他明明知道缺氧状态下单独行动的危险性有多大,劝了他,但他就是不听。”

而就在那次“单独行动”中,张文发现了数个耐旱、耐寒、根系发达的植物,为此后川西北防沙治沙提供了支撑……

新闻推荐

草原上升起新希望

——康定“11·22”地震一周年灾后重建探访□本报记者高启龙天冷草黄,牛肥马壮。康定市塔公镇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的房屋里温暖如春,干净的牛粪炉子上,酥油茶“滋滋”地冒着白烟,散发出浓浓的奶香。34...

道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道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