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菊美多吉
采访手记
寻找菊美多吉!3月,我们踏上高原,开始了菊美多吉先进事迹的采访。
最初接到采访任务时,脑子里一直闪现出一个大大的“谜”: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藏族干部,他去世时年仅33岁。如此短暂的人生,他能有多少故事,又能带给我们多少感动?
然而,在道孚县采访的那段日子,我们的内心却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采访中,每一个与他交往过的人,在我们面前总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虽然许多人不会说普通话,翻译过程中也难免丢失一些细节,但他们的脸上却“写”满了感激和惋惜。
“他就是我的孩子”
在道孚县龙灯乡,我们见到了一对年迈的老人白多和尕她。白多身患残疾、腿脚不便;尕她患有白内障,双目失明。谈到菊美多吉,老人们很激动。
原来,老人们过去一直住在乡政府对面的山沟里。所谓的房屋,就是一顶破旧的牛毛帐篷。2008年,菊美多吉调任龙灯乡乡长后,第一时间来到他们家“做客”。当时,外面下着大雨,帐篷里下着小雨。菊美多吉摸了摸又湿又薄的垫子流泪了,承诺要帮老人们改变困苦的生活。
背水、捡牛粪、磨青稞……白多原以为菊美多吉那次过来就是转转、说说客套话,没想到竟成了他家的常客,家里的活全让他给包了。
2009年春节前,菊美多吉兑现了当初的承诺,给老人在乡政府附近“安”了一个新家——老人从此告别潮湿的帐篷,住进一座红色木石结构的藏民居。
白多至今仍记得搬家那天的场景,菊美多吉背着他趟过那冰冷的夏普龙河。白多说:“我一辈子无儿无女,从没人这样关心过我们,他就是我的孩子。”说着说着,泪水夺眶而出……
百姓最敬佩的干部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越偏远的地区,越穷苦的百姓,有关菊美多吉的故事就越丰富、越感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菊美多吉最牵挂的人。
百姓是菊美多吉最牵挂的人,而菊美多吉也是百姓最敬佩的干部。
许多接受采访的同事告诉我们,菊美多吉在下乡的过程中经常提到“脑壳疼”,但往往都是简单地向老乡要点去痛片,又继续工作。直到他去世,许多人才知道,他是一名严重的高血压患者。
对于菊美多吉的死,龙灯乡原卫生院院长冯林斌有些“内疚”。
他回忆说:“有一次,菊美多吉送一位村民的孩子前来就医,我发现他的脸色很差,给他测了血压,当时是190。我提醒他,那么高的血压还在这儿玩命。他竟然一改平时的严厉,笑嘻嘻地对我说‘不要那么紧张。小点声,你怕是别人听不到哦,没什么大事嘛\’。带着我给他开的药,他又继续工作去了。”
更让百姓敬佩的是,为了顺利推进一些民生项目,菊美多吉这位康巴汉子,常常会“不顾一切”。
瓦日乡鲁村是个条件恶劣的偏僻山村,村民出行只靠一条人行路。为了给鲁村修建通村公路,菊美多吉到县交通局申请项目,四处筹集资金。有村民因道路靠近自己房子而反对,他就一家家做工作,甚至翘起双拇指说着“卡祝拉威”。那是藏族人不轻易用的仪式,相当于汉族的磕头跪拜。
多么惊人的担当呀!
不知疲倦的牦牛
不过,敬佩之余,采访中也有让人感伤之处,那就是菊美多吉对家人的愧疚。
菊美多吉有一个愿望,给父母安个新家。几年前,他打算翻修家里的老房子,所需的建材、木料都准备好了,但因资金短缺,加上工作忙碌,只好作罢。直到如今,他家的房子还是整个村子中最旧、最烂的。
去世前不久,菊美多吉打算卖掉修房的木料,在县城买一套二手房,接父母到县城生活。然而,由于工作忙碌,他只能拜托同事帮忙寻找。
如今,这个愿望变成了遗憾。
无论是百姓,还是家人朋友,在大家眼中,菊美多吉就是一头不知疲倦的牦牛。
他走了。2012年5月25日,道孚县在体育广场举行菊美多吉同志追悼会,全县1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冒着蒙蒙细雨前往悼念,表达沉痛哀思和无限怀念。
他走了。对工作和百姓,他已没有太多遗憾;对妻儿和父母,却留下无限的牵挂和愧疚。
他常说,干部不肯吃苦,和群众就会有距离;只有我们与群众没距离,群众才能与我们不生分。
这就是菊美多吉!
新华社记者 叶建平 隋笑飞 党文伯
(据新华社成都3月28日电)
新闻推荐
刘奇葆邀请道孚县前进一村部分群众观看《复兴之路》 请把祝福带给藏区的乡亲们
□本报记者熊润频9月14日凌晨4点半,随着北京飞往成都的KN2930航班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降落,甘孜州道孚县鲜水镇前进一村党支部书记春莲和村组干部、党员等一行19人的北京之行也划上句号。过去五天时...
道孚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孚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