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年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怎样生活?

甘肃经济日报 2021-10-16 00:59 大字

图二: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发现的部分石器(合成图片)。

图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前)在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现场研究地层(9月12日摄)。

我国科学家最近在四川稻城发现至少1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皮洛遗址,发现包含3种不同石器技术的近万件石制品、7个连续完整的文化层、大量用火痕迹。这一时期的人类在青藏高原怎样生活?从这些石制品可以一窥究竟。

皮洛遗址考古现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麓、稻城县城2公里外,处在金沙江支流——傍河的河流阶地上。遗址发掘的几处探方,最深约两米多,探方剖面地层呈现黄红交错,黄色代表冷期、红色代表暖期,每个地层均代表上万年时光。

此次发掘执行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喆轩介绍,他率团队2019年4月在川藏铁路沿线文物调查中,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后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的规划指导下,两年间六上高原,在川西高原新发现60余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旧石器地点,2020年5月发现稻城皮洛遗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团队联合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4月开始发掘皮洛遗址,四川省文物局第一时间对皮洛遗址实施“边发现、边保护、边研究”三位一体措施。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论证认定,皮洛遗址是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罕见之处,首先是完整连续的地层剖面。剖面显示,从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存在连续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层位,保留了距今约20万年至13万年的完整地层信息。7个文化层出土的和地表提取的共近万件石制品和用火遗迹,清晰体现出“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

遗址规模宏大,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到惊人的上百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地表遗物丰富,表明古人类在此地有着长期、频繁的活动。该遗址发现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这里平均海拔约3750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

在稻城县城内一处展馆,陈列着今年发现的部分石制品。从粗重的砍砸器,到成年人手掌大小的手斧,再到更细小的石片石器,古人类在青藏高原生活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清晰体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等专家介绍,此前多认为远古人类生产力低下,登上青藏高原有较大困难,此次新发现改变了这种认识。

遗址出土的手斧,正面看上尖下圆,呈水滴状,侧面看细薄有刃,两面打制,其尖部可用于挖掘植物根茎、刺穿或划破动物毛皮,侧边可切、割、刮、削肉类,端部用于执握,手握上去很方便发力,且左右对称、造型精美,用途多样,体现出极高的旧石器技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由此表明,远古人类在青藏高原的生活,已出现了较复杂的加工技术。这些石制品与用火痕迹非常集中,靠近如今的稻城县城,还表明人类生活“古今同址”。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国之大者 省之大计

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侧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冲6月15日,端午节后上班第一天。这一天,成都极米...

稻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稻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