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凝心聚力拔“穷根” ——写在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

甘孜日报 2016-10-17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陈斌

仲秋时节,走进甘孜州各县的部分乡镇,一个个美丽的村庄掩映在树木之中,宽敞平整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一幅幅精美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样的幸福图景诠释着甘孜州***、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何消除贫困,向着小康目标阔步前行?如何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甘孜州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四川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任务极其繁重。甘孜州广大贫困农牧区,是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补齐短板,找准措施,精准发力,全面脱贫。这是全州上下形成的共识,也是全州各族贫困群众的深切期盼。近几年,州委、州政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帮扶,着力实现“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的目标,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立足资源优势

产业扶贫强村富民

丹巴县梭坡乡宋达村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村里常年游人如织。“有热水、可以洗澡,有WiFi、可以上网……方便得很哟!”走进宋达村,村民布旦罗布正在自家门口热情地招呼游客。自从村里通电通路,游客络绎不绝,布旦罗布家的客栈时常爆满,他将床位从10张增加到25张,年旅游收入也增至4万余元。

“过去,我们靠挖虫草、种玉米来贴补家用,不知道风景也能变成钱。”布旦罗布向记者介绍,以前宋达村修建了观景台等公共设施,因为无人管理很快就毁坏了。今年县里转变思路,提出“旅游兴村”,县上相关部门帮助组建旅游管理机构,重新修建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和综合服务点等旅游公共设施,然后“打包”移交给村里。如今,村里硬件齐全,旅游产业办得红火,村民收入可观。

地处高山峡谷的宋达村,种玉米、种土豆是村民祖祖辈辈的收入来源,村里的贫困户占了一半。几年前,县乡联合工作组进村入户,看山看水问村民,寻找“立村之业”,拓展“富民之路”,最终敲定发展乡村旅游。

据该县负责人介绍,过去,丹巴是农业大县,但依靠传统农业,村民增收难、发展难,扶贫效果始终难以提高。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上下足功夫,改善村级交通设施、改造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立足本地优势,转变发展思路,发展种养殖业。不仅如此,县上还帮助各村成立合作社,引导困难群众利用本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抱团发展。如今,村村有产业,户户见收益。

情况千差万别,贫困原因不尽相同,丹巴县反复摸底,对症开方,积极构建贫困村“一村一品”、贫困户“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 (下转第五版)

新闻推荐

入脑入心来自服务多样

甘孜州构建覆盖城乡的理论宣讲大格局——□本报记者陈建兵12月19日,甘孜州丹巴县巴旺乡齐支村的村民们早早来到村委会院坝里,准备他们的学习会,当天为他们上课的是丹巴县委党校的老师,内容是学习党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