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热潮下他们的乡土之路
三
刘璇一直从事户外旅游工作,现在她在丹巴县中路乡租了一处民居,并以此开设了名为登笼云合的森林学校。去年,刘璇通过组织两项体验式旅游项目,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留在大山之中生活,并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心。
“老乡们很认同这样的方式,更多的人也有愿望加入进来。一直以来的问题是缺乏组织者,老乡们都希望有组织者牵头,他们没有能力完成相关工作。”刘璇说,她也问过村子里外出工作的年轻人,无一例外的,这些年轻人都表示,如果体验式的乡村旅游真的能够发展起来,他们愿意回来。
在刘璇看来,不仅丹巴,乡城、泸定、巴塘都具备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条件。去年7月,一次亲子游体验项目成功吸引了几十位内地的家长和孩子走进中路乡。为期十天的体验式活动,让当地老乡至今记忆深刻。
翁切70岁了,家里养着一匹马、5头奶牛和40多只鸡,地里种着玉米,耕地边缘伫立着两个年代久远的碉楼。去年,作为亲子体验游项目参与者之一,翁切眼里这些平凡的事物让城市里来的孩子兴奋不已。
“这些小娃娃掰玉米,赶牛,捡鸡蛋,割草,挤牛奶。还问了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玉米是不是真的\’、‘鸡怎样下蛋\’、‘这是唐僧的白龙马吗\’。”翁切说,看来不来体验不行啊,现在大城市里的娃娃对农村生活很不熟悉。
体验是相互的。翁切说自己也有收获。
“大城市里几岁的娃娃都知道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自己活了几十岁了,还做不到。”现在,翁切不仅自己爱护环境,也督促村子里其他人一起来践行和监督。他说,自己第一次知道,中路这样的地方这么让人喜欢,自己一定好好要爱护这里的环境和生态。
十天时间里,翁切不仅提供体验项目,也提供住宿和三餐。在亲子体验项目中,好几户当地人家都参与了进来,他们平均分摊参与体验游的客人,并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刘璇告诉记者,每户人家都关起门来自己做接待,这不现实,也无法产生应有的规模效益。而各种有组织的体验游项目则能有效的将每户人家连接在一起,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
最初这种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并没有引起当地老乡的兴趣。老乡们都觉得这是在浪费自己种地、外出打工的时间。谈到开发,老乡们都担心:是不是要拆老房子。随着当地村干部、乡干部以及县政府的配合,老乡们一点一点试着接受新的理念。
登笼云合不仅组织体验游项目,也积极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开展另一些公益项目。2015年,他们修复了丹巴腊月山的传统水磨,在另一些地方修建生态厕所。登笼云和的另一位员工杨帆告诉记者,很多当地人已经不知道山上有什么动物、植物,特别是一些传统手工艺,年轻人已经不传承了。
他们计划继续招募一些资深、比较专业的志愿者走进大山,与当地人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对家乡的生态环境、对本地的传统文化慢慢建立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建立在这里生活的自信,找到更加和谐合理的生活方式。
这种想法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中路乡小学学生斯郎呷实参加了那次亲子体验游活动,在体验活动中,他成了老师。他手把手教内地的孩子们如何摘取蘑菇,如何做好地里的农活。斯郎呷实的母亲泽拉木告诉记者,儿子回家后很兴奋,一直在讲述自己怎样教别人做事,整个人做事变得很积极。
斯郎呷实也很羡慕内地的孩子:“他们英语很好。”他告诉记者,他通过手机看到了大城市,他说那里很漂亮。但斯郎呷实心里最挂念的还是相处了十天的小伙伴。他希望自己还能和他们见面,他更希望他们什么时候再次来中路。他一定要带他们再好好玩一玩。现在,斯郎呷实读书非常努力,他说,如果自己能够到到内地读书,就能见到那些小伙伴。
或许对斯郎呷实而言,大城市已经不再是非去不可的地方。也许,对中路乡的人们而言,对家园的自信需要慢慢建立。今年下半年,登笼云和这所森林学校将重新装修,在他们未来的计划里,更多的普通百姓和各类专家将走进中路乡,一起体验并进一步提升这里的生态环境。
借用登笼云合的员工杨帆的话:“以后,这里不再是一个下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地方。”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降初泽郎黄侠)为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6月25日至26日,州委群众宣讲团和谐乡村行——全国宗教工作会宣讲第二宣讲组深入丹巴县扎西仁青岭寺、革什扎、聂呷片区开展宣讲。活动中,宣讲组...
丹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