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达尼妹梅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甘孜日报 2016-05-16 12:12 大字

■ 本报见习记者 刘小兵

“除去开给工人的工资,去年锅庄纯利润有十万元左右。”5月10日,记者从丹巴县城驱车来到梭坡乡宋达村时,得知这里有一位聪明能干的女强人达尼妹梅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走上致富路时便决定前往采访。当记者来到喀拉则锅庄旅游接待中心时,老板达尼妹梅正在忙着给北京游客关军大姐介绍招牌菜——香猪腿。了解记者来意后,达尼妹梅拉热情地拉开了话匣子。

关军是北京某企业的一名退休工人,这是她第一次来丹巴,已经在这里住了4天。说起喀拉则锅庄,关军显得特别满意,“这里吃住都很有特色,客房有藏式、中式,房间里的装饰不仅有当地特色,而且用材全是纯天然的。除了有藏式的酒具、餐具,还有现代感较强的高档音响设备可以唱歌,院里人多时还可以举办篝火晚会、吃烤全羊。站在楼上不仅可感受蓝天白云的澄澈,还可远眺藏在树荫中的碉楼、藏房,感觉很捧。他们家的菜比前几天我在酒店吃的还好吃,尤其是她们家刚从地里摘回来的纯天然野菜,吃起来特别爽口。”

达尼妹梅今年43岁,是一名党员并长期担任村里的会计。2000年,当她发现有很多游客从自己的村子前路过去甲居藏寨,而有着众多碉楼、美景的宋达村却留不住客人时,便萌生了利用临近公路、场地宽敞的优势开家旅游接待中心的想法。近年来,丹巴县大力开展新村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坚持“农旅结合,建设嘉绒特色旅游村寨”作为新农村建设目标定位,以乡村旅游推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就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随着新村建设的蓬勃发展,达尼妹梅所居住的宋达村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宽敞平坦的通村公路修到了每家门口,家家户户盖起了一幢幢新楼。2013年,乡里倡导党员家庭带头创业并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达尼妹梅便率先开了这家旅游接待中心,这两年接待中心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们锅庄标间、单间一起有30多个床位,60元钱一个;同时能接待一百多人就餐,旅游旺季房间一般都不够住,另现在订房可以通过微信和电话预定,很方便。”达尼妹梅说。

达尼妹梅的母亲今年75岁,回忆过往,老人感触颇深。“以前我们这里生活来源主要靠种菜,由于缺水,菜不仅品质不高而且产量也低,每次背到县城去卖,挣不到几个钱,再加上来回给个车费有时中途再打个尖,一背菜的钱就花了半背,还要耽搁大半天。去年政府修了灌溉水渠后,菜的品质和产量都上去了,有时游客来了,我们从地里摘回来就直接加工端上桌,游客都很喜欢,我们的钱也比以前挣得多了。”一说到现在的生活,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我们农民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都是党的政策好!”

在喀拉则锅庄工作的厨师谢大哥介绍,他也是宋达村人,以前种点地出外打点零工,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在锅庄里打工,不仅包吃、包住,每年还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还能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据悉,随着梭坡乡基层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开发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以前的“隔河观碉”变成“亲近梭坡”;目前宋达村共有四家初具规模的旅游接待中心。谈到发展,达尼妹梅坦言:“我们将不断完善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和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样我们这里丰富的旅游和物产资源才能变成收入,大家才能脱贫奔康!”

新闻推荐

新风吹拂藏家村寨

(上接第一版)村支两委统筹建立惠农政策台帐,详细记载惠农项目实施情况、农牧户惠农政策享受情况,做到国家对农牧区建设的投入“有账可看”;建立群众诉求台帐,主动接受群众诉求,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任务...

丹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