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藏区教育奉献 格桑花儿香
□本报评论员
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它耐得住风寒,顶得住烈日,柔弱但不失挺拔,静美却不事张扬。藏语里,“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格桑花就是藏族人民心中美好幸福的象征。裴丽娟如同一朵格桑花,在点亮自己精彩的同时,也照亮他人的精彩;在个人逐梦的路上,也成为藏区人民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梦想的托举者。
一个37岁的女教师,因为教育梦想,从成都的27层电梯公寓来到丹巴的7层旧楼,由成华区一所小学副校长变为丹巴县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校领导,与她同行的,还有丈夫和10岁的女儿。援藏期间,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贫工作,乐当“主人”,不做“过客”,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锤炼,融入了当地,工作成绩得到当地干部群众高度认可,充分展示了成都援藏干部人才的先锋风采和良好形象。近两年时间里,她写下40余篇援藏日记,点滴小事,蕴藏大爱,饱含家国理想情怀。
从裴丽娟援藏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唇齿相依、有机统一。个人梦,是构成“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而“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梦的放飞提供了平台和土壤。裴丽娟援藏的初衷,是为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逐梦的路上,裴丽娟用教育点亮无数藏区孩子的人生理想,反过来又辉煌了自己的梦想。推进“两个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四川各民族各地区一个都不能落下。这需要更多的党员干部舍弃常人所拥有、放弃常人所享受,扎根藏区、扎根贫困地区,艰苦奋斗。裴丽娟的人生风采,必将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挺进扶贫攻坚的最前沿。
从裴丽娟援藏事迹中,我们看到教育扶贫的治本力量。扶贫攻坚,民生为本。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乎藏区的未来。通过输入教育,让更多的适龄孩子接受完整、系统、良好的教育,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让他们感受崭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熏陶,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不喝生水,到建立合唱团,裴丽娟不仅为藏区学校播撒下“优教”的种子,更用心影响着藏区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观念,为不少藏区孩子开辟了全新的逐梦人生。如果用雏鹰比喻高原的孩子,那教育就使他们的翅膀更强,飞得更高。“我也想当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把丹巴变得更美好!”藏区孩子的感念,是对裴丽娟的最高表彰。
从裴丽娟援藏事迹中,我们看到,“感情决定态度,奉献关乎成效”。对口支援藏区是中央、省委作出的决策部署,是成都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怎样当好援藏干部人才,既是每个援藏干部人才的个人人生答卷,也是一个时代的重大课题。工作、环境的种种艰难,生理、心理的重重考验,都是援藏干部人才必须跨过的重重关口。作为一名女性,裴丽娟也有柔弱,也有对家庭难以割舍的丝丝情怀,她选择的是携丈夫、女儿一同援藏,在丹巴安家,把家庭的小爱融入对藏区人民的大爱。家中阳台的“秘密花园”,高原之上的深邃星空都成为裴丽娟的精神滋养,“缺氧不缺志、苦干不苦熬”,这体现了爱国与爱家、理想与现实、做事与做人的统一。有真情,才有真奉献,也才有真收获。
一朵格桑花,照亮千万家。裴丽娟是无数援藏干部人才的写照,在广袤的雪域高原,一批又一批像裴丽娟一样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的优秀成都人,带着任务来,肩负责任来,更饱含真情来,为藏区发展建设贡献着力量。裴丽娟的事迹也感召着更多人,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奔赴藏区,在广袤高原大地挥洒汗水、建功立业,书写人生精彩篇章。
新闻推荐
成华区对口援建本报讯(记者刘莉)3月3日,记者从成都市交委获悉,由成都市成华区援建丹巴县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聂呷至巴旺联网公路、甲居藏寨旅游公路正式动工。聂呷至巴旺联网公路全长5.477公里,路...
丹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