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帮实扶 兄弟情深
(上接第一版)据统计,成都四年来组织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民营企业,举办决策咨询会、项目招商会、产品推介会26场次,帮助受援方招商引进项目101个,达成意向投资32.59亿元。
谋业态
“靠山吃山”新境界
移步换景,一步一景——甘孜州壮美的自然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受制于交通条件和营销包装,这些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瑰宝,很多藏在深闺,“靠山吃山”的农牧民,“吃”得辛苦。
石渠县平均海拔达到4526米,被称为“生命禁区”,是全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自然地理条件最恶劣、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如今,到石渠去的游客增多了。“太阳部落”、“石刻王国”、“双格文化”、“真达锅庄”,在金牛区援助下,石渠的旅游品牌被叫响,逐步形成康巴藏族特色民居接待点和白菌、枸杞等特色农牧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产业集群,带动当地上千名农牧民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增收3000多元。
石渠县不是个案。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十兄弟”绝大多数发展工业开发受到了严格限制,成都的“授渔”,第一优选藏富于民的旅游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农业。
就这样,一条交通环线犹如“新动脉”,将丹巴县“甲居藏寨”景区的交通瓶颈彻底解决。成华区用8000万元政府援建资金,撬动川旅集团等投入近20亿元参与丹巴县旅游发展。
就这样,一个宏大规划让藏区最大的湿地,在甘孜县的雅砻江畔揭开面纱。龙泉驿把甘孜县独特的自然景观、红军文化、民族特色串联起来形成了新的旅游产品。
炉霍县的俄色茶业,道孚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得荣县的优质葡萄,德格县的中藏药……产业援助,让甘孜当地人看到了不一样的“靠山吃山”。
改观念
藏区写下“成都经验”
在甘孜这块圣洁的土地上,走过了毕世祥、菊美多吉、袁雅逊等一批感动时代的人物。成都援藏者以自己的方式,向英雄看齐和致敬。过去四年,778名干部人才援助甘孜,2480人次的教育卫生系统专业人才,从四川盆地走进了雪域高原。
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评价说,“成都干部的精神,是带给我们甘孜州的无价之宝。”
在雪域高原扎根的“成都经验”,同样无价。“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制度,出现在巴塘县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刘林凤说,“以前是人管人,双流援建后则是制度管人。”
锦江区把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输送到炉霍新都镇,帮助在社区架构、小区管理、物业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创新,为居民构建一个心有归属的幸福家园。
数据显示,启动藏区人才对口培训提升工程后,成都通过“1+N”传帮带、顶岗培训、多渠道轮训、挂职锻炼等形式,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457期,培训藏区干部人才2.12万人次。
不仅在当地“面授机宜”,成都还把藏区干部人才请到省城,“耳濡目染”。
甘孜县茶扎乡党委书记洛绒降措,是来蓉参加培训、挂职的1860人次之一。龙泉驿社区“网格化”和便民服务的理念,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茶扎乡还没有通电,实行信息化便民服务无从谈起。他活学活用,建起由乡镇35名干部组成的流动便民服务中心,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全员待命。“不论是求医问药,还是帮忙办理驾照,只要有干部在当地或者干部有亲戚在,一个电话全部搞定。”他的“服务中心”,热闹无比。
不久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全会,对“十三五”时期对口帮扶甘孜工作又作出了具体规划和部署。“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建设中,还将继续有成都援建者发光发热。
新闻推荐
今年来,丹巴县将旅游产业作为提升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创新发展理念,改革经营模式,倾力打造“中国最美丽乡村”品牌,促进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群众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目前,全县...
丹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