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破解“高原水塔”缺水之困

四川日报 2015-02-17 10:43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成栋

川西北高原素有“高原水塔”之称,“可说起来或许大家都不信,‘水塔\’也缺水。”2月11日,省农水局抗旱办主任杨海收到了省水利厅的批复:丹巴县嘉绒水利工程选址在大金川支流巴旺沟、小金川支流鹅狼沟和大渡河支流莫洛沟上建取水枢纽,年总取水量385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319万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66万立方米。

同一天获知消息的丹巴县水务局欣喜不已:以后,人和牲口的饮水再也不用发愁,夏季草场也有灌溉水源了!牧民李文昌也兴奋地盘算着:“水源充足后,自家1600多亩草场干草应该可以实现增产了。”

不只是位于高原腹地的丹巴需要取水灌溉,相距不远的理塘早在2012年就开始修建取水工程对抗“水困”。

1

回忆:缺水致缺草料,只得贱卖牛羊

回忆过去3年的抗旱经历,理塘县水务局局长廖鹏很无奈:6年前他刚到高原的时候,很多人都羡慕,以为任务不重,谁能想到,我们是“水塔缺水”!

2007年的11月,理塘迎来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为了躲避严冬,理塘县雄坝乡下汝村牧民索朗多吉把自家的30多头牦牛和90只羊全部赶下高山草甸,住进了帐篷。然而,大雪封住了草原,牦牛和羊全部断炊。

索朗多吉说,其实早在那一年的夏季,他就开始准备草料,但是由于缺水,自家100多亩草场才产了一万斤左右干草,元旦刚过,草料就已告罄。为了给牲口找口粮,他和家人每天骑着马到处寻觅。但是,草原上什么都没有。

不得已,只能购买草料。但由于买草料的人太多,干草价格比平时翻了五倍之多,达到1500元一吨,“到后来,连买都买不到了,只能去挖草根。”2008年开春之时,草原上到处都是翻动过的草皮和裸露的沙地,无奈之下,只得贱卖了牛羊。

那一年的遭遇,让索朗多吉决定离开草原,去外地务工,“总比这个(放牧)有保障。”务工期间,索朗多吉很想念高原,但“实在不敢回。”

2

现实:水资源分布不均,牧区面临草场退化

省水文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甘孜州阿坝州的水资源储量为1112.13亿立方米,是四川省人均水源占有最多的区域。

然而,水资源分布并不均匀,多数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超过500毫米。更严重的是,这些年来,这片区域却正面临着气候变暖、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侵蚀,干旱正在逐步袭来。杨海介绍,目前,川西北草原退化面积达到575万公顷,占草原面积的65%。牧区沙草地正以每年11.6%的速度向沙漠化过渡,沙化面积已达17.3万公顷。

缺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贫穷之间,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杨海说,由于缺乏灌溉,牧草生长缓慢,如果过度放牧,会加重草原退化速度。索朗多吉回忆,自家的牧场在雨水充沛的年份干草亩产量能超过150斤,缺水最严重的时候亩产甚至不到50斤,“还不够一头山羊吃一周。”

缺水,也影响了川西北牧区治沙防沙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色达县林业局天保中心主任胡敏感慨:如果有水,治沙成本应该能节省一半,“我们试过,灌溉过的草籽成活率能提升40%以上。”

杨海认为,破解高原牧区贫困、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提升牧草产量,而提升牧草产量的关键,就在于水。

3

出路:修建小水利工程,干草亩产增3倍

如今,索朗多吉已经返回了下汝村放牧,促使他回来的,就是在离村子不到一公里远的地方修建的拦水坝和自家草场里的喷灌设备。

在高原水塔上修建小型水源工程,让水均匀地滋润草原,这就是理塘县给出的答案。

这种方式行不行?

根据监测,经过科学灌溉的草场,每亩年产干草400斤,而天然草场的产量只有100斤,“增加了3倍。”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取水枢纽建成于2012年8月,当年仅发挥四个月功效,就让牧民人均增收68.4元,此后每年牧民年收入增加30%。

高原上该如何修建灌溉设施?记者看到,下汝村的取水坝拦水坝所在位置,比附近的草场高出30米左右。廖鹏介绍,取水枢纽建于高处,水可以自流,这样就节省了运行成本。此外,为了调配季节性用水,取水枢纽还拥有500立方米的蓄水池。该取水枢纽还配套输水管道71公里,能够灌溉草地1.05万亩。

小开发,大保护。在高原地区逐步推广理塘模式,开展的饲草料地灌溉建设,是破解牧区人畜用水、农业用水难题的关键。目前,这一模式也已开始在壤塘、丹巴、色达探索实施。

4

建议:建管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

可修建灌溉设施带来的改变并没有让廖鹏他们兴奋多久,“虽然有效,但推广起来却需要一个过程。”

数据可以为证:2012年以来,理塘县每年新增一万亩左右的灌溉草场。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县有超过1200万亩无法得到灌溉,而整个川西北牧区无法灌溉的草场达到1.3亿亩。

并且,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用水红线也是另一大“紧箍咒”。“你注意到没,我们修的都是些小的拦水坝和蓄水池。”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坦言,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地表脆弱,且土层浅、渗水严重,川西北高原并不适合修建大型灌溉设施;此外,根据四川省用水总规划,整个川西北牧区用水量不得超过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这是国家和省上划定的红线,毕竟是水塔,要涵养水源,不能用过量。”

此外,拦水坝和取水枢纽修建完毕,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后期管理的难度较大。由于高原地区气候恶劣,配套管网的损耗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同样的东西,在别处能用10年,可能我们这两三年就不行了。”廖鹏坦言,一个小小的拦水坝和喷管网,一年的维修费用要比平原地区高一倍。

这也引申出新的问题:包括牧区用水该不该收费?水费该怎么定价?

省农水局抗旱办负责人坦言,目前大部分牧区还是采取政府投资、基层水务部门管理、用水免费的试点模式。下一步,四川省将采取多种渠道,尝试引入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以解决高原水困,“总之,还是要靠一步步的探索,川西北高原不是一天形成的,模式的形成也要一步步来。”

新闻推荐

决战全面小康吹响扶贫开发攻坚冲锋号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诞生记□本报记者梁现瑞李淼时针指向历史性一刻:2015年7月8日下午,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正式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

丹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丹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