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研人员弹性工作制已成为一种惯例

四川日报 2014-09-29 12:07 大字

□本报记者 祖明远

结束了在丹巴县的三天调研,9月23日,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戴旭宏与几位同事一起搭上了返回成都的汽车。最近一直忙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委托的这项民生调查课题,他有段时间没到办公室了,但这不足为奇——除了每周两次的例会外,他的其余时间均自行支配。

这样的弹性上班制已在四川省社科院实行多年。一般而言,科研人员每周只需到办公室两次:一次传达学习近期的工作要点,一次为课题、项目的讨论时间。“这主要是由科研工作的规律所决定的。”四川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廖冲旭说。

光在办公室里是“坐”不出科研成果的,还需要到现场调研走访、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尤其是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必须要占有第一手资料、深入调研后才能有所进展。因此,在科研系统,弹性上班制度已成为一种惯例,而省社科院也仅对研究成果进行考核。200多位科研人员都是以课题为主线,自主安排工作时间。

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工作方式。随着四川省社科院的网站建设越来越完善,包括课题项目的查询、申报等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更减少了科研人员到办公室的次数。以往同一课题组还需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今这种讨论许多都借邮件、QQ等互联网沟通方式来完成。“当然有时候课题小组的几个人也会集中起来,封闭一段时间进行集中讨论、写作,以更好地完成工作。”戴旭宏说。

在戴旭宏看来,弹性上班的好处很多:不仅节约上下班时间,还有利于集中精力做研究,同事之间关系也更单纯,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最主要的是,根据工作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使得精神上更放松,少了不少压力。”

但同时,廖冲旭也强调,弹性上班制度比较适合于科研等创造性工作,而一些重复性较强、时间要求较高的岗位则不能简单借鉴,“除了科研人员,行政岗位工作人员还是要按时上下班的。”廖冲旭说。

新闻推荐

省国土资源厅结合强项对口帮扶 “地灾博物馆”跨出脱贫第一步

“地灾博物馆”甘孜州丹巴县素来与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有着深厚的渊源。而这一次的关键词是:对口帮扶。7月,按照省上要求,省直部门(单位)需牵头联系指导1个片区贫困县、1个贫困村,而省国土资源厅对口帮扶...

丹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丹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