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既要挑好担子 更要播好种子

甘孜日报 2016-06-02 12:05 大字

(紧接第一版)2015年暑假,妻子带着儿子第一次来到巴塘住了9天,忙于工作的他却只陪家人吃上了5顿饭。回想起类似的经历,杨金富略带自嘲地说,“援藏见效最快的‘成果\’就是把老婆练成了‘女汉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也渐渐理解和支持杨金富,他每次回家也会谢绝一切应酬,用尽可能多的陪伴去弥补内心的歉意。

恩威并施挑好管理担子

作为巴塘县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长,杨金富除了要带头做好援藏工作,当好双巴两地沟通联系的桥梁,还要管理整个援藏工作队,包括援藏队员的工作、生活、纪律、思想动态等。

作为工作队领队,杨金富十分注意工作队在巴塘的形象,除了时刻监督大家服从挂职单位的工作安排,踏实认真工作;他对工作队员的纪律要求也十分严格。除了严格执行省市州援藏干部管理办法,他还制定了其他制度,就连日常作息、就餐、就寝都有明确的要求,擅自离岗、单独外出、私自返家或驾车出行、酗酒和参与聚赌更是不可以的。

在严厉的同时,杨金富也有“仁爱”的一面,在援藏队员李彦自看来,他就像大家的大哥,只要有工作队员生病、情绪差、工作上遇到了困难、家里出事情,他都总是及时关心支持,帮助解决。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丰富生活内容、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稍得空闲,杨金富就组织大家下乡游览采风,并从每次活动中选出有意义的照片打印出来再由每位队员写上自己的援藏体会、励志感言做成了援藏文化墙;援藏图书角也在杨金富的带动下建立起来。另外,他还组织大家自费自劳在宿舍小区建起了简易花园,种上了蔬菜、果树;用杨金富的话说,就是“我们的援藏主题是‘双巴一家人,汉藏一家亲\’,首先我们就要融入这里,过上家一样的生活”。

在杨金富的带动下,全体工作队员始终用“援藏为了什么、在巴塘做些什么、为巴塘留下什么”三大问题警醒自己,形成了在“巴塘呆一天,就要对巴塘做点事”的统一认识。作为工作队领队,杨金富始终认为,“让队员安心、踏实、高效地做好援藏工作,比我一个人拼命工作更加有意义。”

重视医疗播好健康种子

杨金富刚到巴塘不久,就发现医疗卫生水平低下是影响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因素。这与他优先援助医疗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得到了双流方面的认可。

巴塘县人民医院是工作队的重点援助对象,也是杨金富开展第一个援藏项目的地方。该院院长曲珍介绍,2011年她接手工作时,医院十分困难。场地狭小、设备老旧、人员紧缺、科室单一、基础设施不足、大家工作状态差,前来就医的人也少。直到杨金富到来时该院已经在双流的支援和巴塘县领导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起色,但综合实力依旧比较低下。杨金富为该院争取了大量设备和资金,充实了医院的硬件条件,并要求挂职该院的援藏干部在业务上做老师、在作风上做榜样;他还与院党委商议后做起了医院的巡视员,一有空就往医院跑,看到什么不好的情况就反复提议直到改善为止。曲珍坦言:“杨指挥长经常让我这个院长很惭愧,也让我们全体人员很紧张,最后不得不拿出良好的纪律和工作作风。”目前,该院的骨科、心血管科、肝胆外科也在双流的援助下走向成熟,其他科室的医疗水平也大大提升,并培养了一大批巴塘本土医生。现在,巴塘县人民医院已经辐射理塘、白玉、西藏芒康等地,日均病人流量300人次以上,2015年开展手术500台,而这一数据在2011年仅为65台,并且全都是轻小手术。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低、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落后、没有集中疫苗接种点是制约巴塘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杨金富和同事们深入调研后向双流方面提出了给与巴塘购买新农合医保的群众每人每年40元补贴的建议,获得通过。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购买保险的负担,扩大了参保率且筹集了医疗资金。另外,杨金富还推动巴塘建立了全州第一个3A级集中疫苗接种点,加大了医疗队伍下乡义诊、送药的力度和频率。

两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杨金富正在争取将援建5所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方面的项目纳入“双流对口援建巴塘的十三五计划”。用曲珍的话说,就是“再多的话也说不尽杨指挥长和双流对我们巴塘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他们为我们种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

因地制宜播好致富种子

今年5月4日,一篇名为《全身9处骨折他还上山下乡20多天》的报道引起广泛反响,文中的主人翁便是杨金富。今年4月2日,杨金富和同事们完成在成都的培训学习返回巴塘,行至离巴塘还有30公里的波戈西隧道时,一块滚石从天而降,车子在躲闪时撞上路旁的护栏发生翻滚,所幸大家都系了安全带。事后,杨金富打趣说:“我们还是很幸运的,下了这么多次乡才遇上一次。”援藏两年来,杨金富一直把实地考察作为寻找脱贫对策的前提,两年来他走遍了巴塘县95%以上的乡镇,60%左右的村庄,还先后前往除色达、九龙、石渠的另外14个县(市)进行对比学习。巴塘县甲依乡波戈西村海拔3700多米,遥望金沙江,距离县城只有100多公里,却需要乘车3小时、骑马3小时、步行3小时才能到达,他多次前往调研,与当地村民反复沟通,确定了将本村整体搬迁的方案。松多乡上莫西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庄,由于“出产少,价格低”,村民们一直维持在温饱线上,杨金富在多次考察后,与当地政府和村民找到了组建“合作社”种植羌活的出路。该乡党委书记介绍,种植羌活最少能实现每亩年增收3000元,当地百姓积极性很高。

杨金富在为当地寻找脱贫出路时不仅坚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还想尽一切办法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工作队已经在巴塘形成了编制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建设基层阵地、建设幸福新村多点齐抓的脱贫致富支持体系。

多措并举播好人才种子

杨金富深知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也深感巴塘教育的不足和人才的匮乏,所以他在深入调研后向双、巴两地提出大力培养巴塘人才的建议和方案。在他的推动和双边的努力下,双流和巴塘实施了人才互动百千工程,前后8次,共组织1000余名巴塘干部到双流开展专题培训,选派了巴塘机关干部48人到清华、北大、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等高校学习,17人到内地挂职锻炼,100余人到双流跟岗培训;组织了双流医疗专家30人次和党政干部、技术人才40人次进入巴塘开展业务培训;实施“传帮带”工程培养了巴塘本地干部人才1000余人次。实施了格桑梅朵绽放工程,组织8批、375名巴塘中小学生走进双流学校体验现代教育,选送了100名巴塘籍中学生在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华阳中学就读,35名教师和校长到双流参加跟岗培训。另外双流还出资3600万元支援巴塘教育园区、公立幼儿园援建和校园安全饮水工程。目前总投资2716万元的教育园区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教学设备采购基本完成,格木村小、莫多等三所中心校“安全饮水”工程已投入使用。实施了文化发展共荣工程,开展了以一台综合文艺晚会、一场交流演出、一个非物质文化保护场地、一个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区、一个网络宣传平台为内容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在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刊物上发表稿件、新闻、专题1100多篇次(期)。

急人所难播好友谊种子

在杨金富看来,援藏不仅要做好“大工作”,也要关注个别群体的困难,把自己当成巴塘人,把老乡当亲人,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与他们结下真实的情谊。

松多乡上莫西村的贫困户拉珍,今年23岁,不懂汉语更没有文化,除了两岁儿子和常年在外漂荡只知道在虫草、松茸上市后回家要钱的丈夫以外没有其他亲人,甚至连土地都没有,住的房子也是林业局提供的。杨金富下乡考察听说了她的情况后当即把身上仅有的1000元钱交给了她,还在乡里帮她争取了油、米等救济物资。闲暇之余,杨金富经常到公园和乡镇上与当地百姓聊天,遇到村民家里有困难的他立即组织捐钱捐物。现在杨金富和他的队友们已经在巴塘有了很多朋友和亲人。用工作队员常说的一句话说,就是“双巴已经是一家人了”。

两年援藏工作即将结束,杨金富总结说:“援藏工作需要援受双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要援项目和技术、还要援观念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援藏的根本目的。那么,援藏干部做的就是播撒种子的工作,而要把种子撒好,就要切实挑好援藏工作中的每一条担子!”巴塘县一名县领导坦言,“杨金富指挥长不仅为巴塘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巴塘全体领导干部树立了良好典范!”

新闻推荐

全域旅游圆了群众致富梦

鲜花音乐小镇青石板路成为新村的一道风景。巴塘县独角龙村“德噶林”民居接待。■郎珍翁姆文/图“游鲜花小镇,品藏家美食!”近段时间,这句广告词风靡巴塘。无论是来过这里的本地人,抑或是通过互联网...

巴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巴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