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高校教师的扶贫路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6-13 07:31 大字

杜臻贤(左二)开展入户调研。

□陈柯洁 文/图

2016年,四川省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四川旅游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教师杜臻贤来到距离成都近千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甘孜州白玉县麻绒乡麻绒村,担任第一书记。而今一年过去,麻绒村已变了模样。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近日,笔者采访了杜臻贤。

熟悉村情谋求致富路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一间间破败待建的房屋,一条条蜿蜒崎岖的村路,语言也不通……”初到麻绒村的杜臻贤感到“两眼一抹黑”。麻绒村距白玉县城60余公里,2015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2500元。到村里任职后,他对这里的贫困有了切实的感知。

杜臻贤定下了目标:“尽快熟悉环境,把扶贫脱贫措施落实好。”

“今天,麻绒村建卡户仁真家突然断电,我与同事联系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维修,并对仁真家在修建厕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我对麻绒村的村册作了进一步熟悉,详细了解11户建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对全体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汇总,整理出了建卡户中有适龄入学儿童的数据及档案”……这些都是杜臻贤在自己《民情日记》中的记录。短短的两周时间内,他跑遍了麻绒村的家家户户,迅速熟悉了村情。

源头治贫变“扶穷”为“扶智”

“要不是杜老师,我就只有在家放牛了。”已在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尼安拉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有些庆幸地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原来,杜臻贤在一次单亲家庭走访的时候,发现刚刚初中毕业的尼安拉姆因为没有考上定向班,母亲准备让她回家务农。杜臻贤通过和尼安拉姆的交流,了解到尼安拉姆渴望继续读书,他便耐心做通尼安拉姆母亲的思想工作并立即与县教育局联系,了解到政府有“9+3”入学政策,于是带她们到县招办办理了报名手续。

“***的重点在于‘扶志\’和“扶智”,而教育则是‘扶志\’与‘扶智\’的根本。”杜臻贤说,一方面他对全村的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进行了摸查走访,向百姓宣讲教育的重要性,动员他们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另一方面,他与对口帮扶单位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联系,设立爱心奖助学金,落实了 “凡是麻绒村村民子女入学的,每年都将获得2000元助学金”的好政策,实现了麻绒村的适龄儿童失学率为零。

产业扶贫启动“造血”功能

杜臻贤刚到麻绒村时,发现村里缺少产业支撑,便和驻村工作组、村委会经过多次调研,并结合麻绒村实际情况,明确麻绒村三大产业发展方向:一是特色农产品开发项目,结合麻绒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原生态绿色产品;二是民居接待项目;三是便民服务超市项目。

在相关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落实产业帮扶基金200余万元。2016年8月,麻绒村成立了白玉县麻贡嘎高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底,合作社的“野生獐子菌”和“野生松茸菌”等产品成功推出。通过多种渠道的销售推广,实现销售额近20万元,纯利润3万多元。在合作社2016年分红中,成员每户分得680元。

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村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村合作社成员也由最初的15户发展到38户,产业扶贫已经基本覆盖到全村所有百姓。2016年底,麻绒村脱贫明细账清晰起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完善,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其中贫困农户达到3650元,初步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三个有、四个好”目标。

杜臻贤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平台,进一步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麻绒村特色农产品品牌,让全村百姓走上致富路。”

新闻推荐

甘孜:实施“六大战略”做实“三件大事”

康定大河沟羊肚菌示范基地。本报资料图今年5月4日,在甘孜州“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见效”大讨论活动总结会上,甘孜州委领导提出:“赶上全省发展快车,哪怕是坐在最后一节车厢,至少也能跟着快...

白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白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