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做了两次手术 写不动了 我就送点资料给你们吧!”

成都日报 2016-04-05 22:22 大字

3月28日,“我与《成都日报》的故事”征文活动刚出一周,83岁的王大炜大爷来到了报社。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两个口袋。

“《金色岁月》在哪个办公室呢?”王大炜大爷刚好问到了正在处理稿件的我。“我就是《金色岁月》的编辑,请问有什么事吗?”我连忙找个位子让大爷坐下。

“我从你们报纸上看到60周年的征文活动,我现在年纪大了又做了两次手术,这回写不了了,就想着给你们送点资料过来。”王大炜大爷边说边不怎么麻利地从随身口袋中掏出厚厚的一叠东西。

1996年的那本纪念本

是最舍不得送人的

说到《成都日报》,王大炜大爷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从厚厚的一叠资料西中,王大爷拿起一个笔记本,他说:“这个本子是我最喜欢的。”我翻开第一页,里面印着“成都晚报 ‘大众保健\’100期热心读者纪念”。王大爷说,作为《成都日报》的忠实读者,经常会写点文章投稿到报社。因为文笔不错,写的稿件也经常会见诸报端,所以也会收到报社送出的大大小小的纪念本。唯独这本,王大爷喜欢得很,一直放在书柜中不舍得用。给我介绍这个本子时,王大爷一直小心抚摸,看来真的是非常喜欢啊。王大爷还说,家里关于《成都日报》 的东西很多,拿不动,就挑了一点有意思的。最有意义的第一张稿费单他在纪念《成都日报》创刊40年时就捐给了报社。

《成都日报》卖得快啊

是全家最喜欢看的报纸

“您为什么喜欢《成都日报》啊?”我忍不住问道。王大爷说:“因为送出的笔记本好看啊!”我们都被这句玩笑话逗笑了。王大爷说,“1956年《成都日报》创刊的时候我无缘看到,那个时候我在甘孜州白玉县的邮政局工作,后来调回成都后我是盐市口邮政局的一名业务员。因为是业务员,所以工作中我会接触到很多报纸、杂志。当年邮局的业务员是需要上街卖报纸杂志的,我记得卖《成都日报》的副刊“周末”最好卖500本一会就卖完了。所以我就对这个报纸印象就很深啊,也就这样《成都日报》成了我们全家的必读物。我也喜欢看书看报,喜欢文学。看到报纸上的征文活动就会写点。那年《成都日报》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也写了文章《我与晚报不了情》,可惜今年身体不大好,写不动了。”说到这里,原本绘声绘色给我讲过去故事的王大爷显得有点落寞。

当起群众阅评员

偶尔挑挑日报的“漏眼”

“那您第一次在《成都日报》发表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呢?”不想让气氛冷下去,我赶忙问起当年的事。王大爷扶了一下鼻梁上的老花镜,想了一会。“83年?82年?”王大爷使劲回想着。“哦!1982年3月16日那天的第二版‘读者来信\’,刊登了我写的《要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文字》。当时我文中提到的两个店家招牌的错字,报纸刊登了之后他们马上就改正了。一下子我就觉得报纸的监督作用很大嘛。也就是这样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发的‘豆腐块\’文章多了就慢慢发展成《成都日报》的通讯员了呢。”说到这里,王大爷眼睛放光。“不过,后来我退休了,偶尔会挑日报的‘漏眼\’。”话锋一转,王大爷拿出两张纸样给我看。“这是我2002年7月开始担任群众阅评员的时候,就报纸、电视节目、电台广播发现的问题形成的报告。作为读者,我每天都会关注《成都日报》。可能‘不打不相识\’吧,就因为挑错,我后来还跟报社的几位编辑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互相切磋。”据我后来了解到,因为王大爷强大的纠错能力,报社还特别邀请王大爷一起做了一个发现纠正店招、路牌错别字的系列报道,受到社会热烈关注。

本报记者 石莉 文/图

后记

我们聊天的1个多小时内,王大炜大爷一直重复说,不好意思耽误你工作了。其实王大爷的这句话才让我惶恐,因为我们的报道,83岁高龄的大爷不顾车程颠簸,体力的有限,提了那么多资料到报社,给我们分享他和《成都日报》的故事。这个参与热情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王大炜大爷这样的忠实读者。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可爱的老年人,激励着我们要把《金色岁月》做个更好、更贴近老年读者,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服好务。

送王大炜大爷下楼,帮他提着那一口袋视若珍宝的资料,沉甸甸的,想着他一个人提着东西坐车过来,心里不由得酸了一下……

新闻推荐

“四个服务”引领 电企发展升级到共赢

作为能源供应企业,对外,供电公司既要面对电力需求高速增长的压力,又要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应有的社会责任;对内,则既要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水平,又要探索激发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如何与政府共同推进地方经...

白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