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完成首漂长江58岁的他一声笑:漂到80岁
热血长漂勇士篇
■天府早报记者郑其摄影李国东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尧茂书长漂不幸遇难,原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随后写下《长歌祭壮士》一文,刊登在1985年9月5日的四川日报头版,感动无数读者。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漂热迅速席卷全国各地。1986年 6月 22日,一群年青人组建的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以下简称 “长漂队”)奔赴长江源头纳钦曲下水,开启长漂。同年11月25日,“长漂队”抵达长江与东海汇合处,胜利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也圆了尧茂书 “长江首漂必须是炎黄子孙来完成”的未竞遗愿。
时隔30年,当年“长漂队”的队员,如今或继续从事漂流探险工作,或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保……他们的“长漂”还在继续。
1985—1986年长漂遇难者
尧茂书孔志毅杨红林张军大卫·夏普孙志岭万明雷志杨前明
王建军王振
长漂日程
(1986年)
6月3日,“长漂队”及随队记者一行46人乘机离蓉。
6月16日,“长漂队”在沱沱河沿举行下漂仪式。
6月21日,“长漂队”将五星红旗插上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坚立了“长江之源‘纪念碑。
6月22日,“长漂队”从长江源头纳钦曲下水,开始源头至沱沱河沿的科考漂流。
7月20日,“长漂队”闯过尧茂书遇难的通迦峡。
7月27日,与洛阳队合作,漂至白玉县叶巴滩遇险翻船。
9月24日,虎跳峡上、中、下三段虎跳峡,全程胜利通过。
11月19日,杨前明、王建明、王振在成功补漂莫丁险滩后,船只无法靠岸在扎木滩落水遇难。
11月25日,“长漂队”抵达长江与东海汇合处,举行祭江仪式,胜利完成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壮举。
签下“生死状”接力长漂征程
尧茂书长漂不幸遇难后,原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写下了《长歌祭壮士》一文,刊登在1985年9月5日的四川日报头版,感动无数读者。“我当年28岁,是一名攀钢的普通工人,看了那篇报道,激动得浑身热血沸腾。没想到,第二年我就有机会接力尧茂书的长漂之路,参与到长漂中。”当年10月,四川省地理学会与四川日报等7家新闻单位联名发起组织长江漂流探险活动,当时在攀钢工作的冯春兴冲冲赶到成都报名,并成功被选中参加漂流。30年后,再忆当年,作为1986年“长漂队”队员之一的冯春感慨万千。
1986年,肯·沃伦再次来到中国,与国家体委正式签订了组建中美联合漂流队、漂流长江的协议。消息传出后,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首漂长江,四川省地理学会的一群科研工作者紧锣密鼓进行长漂探险筹备工作,当年4月21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在成都成立(现中科院成都分院山地研究所),并在报纸上刊登了面向全国召募长漂队员的消息,报名者多达1000多人。“当时的报名条件是:男性,20到35周岁,要求会划船、会游泳,身高不低于170cm,体重不低于50公斤。我马上就跑到成都去报名了。”冯春记得,交了报名资料后,为了向组织表决心,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攀枝花跑了7次成都,“当时我的月工资才30多元,来回一趟,火车票就要20多元,没办法,只有逃票。”
1986年5月,冯春终于接到了参加长漂集训的通知。“被选中的队员每个人都写了一份‘生死状\’,亲属还需要签字同意。这份‘生死状\’写给各自所在单位,大意就是‘我参加长漂如果不幸遇难,一切由我自己负责\’。”对于当时没有任何漂流经验的中国人而言,征服长江意味着用生命在完成一项使命,“当时完全就是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氛围。”
中美3支队伍在长江你追我赶
1986年6月3日,“长漂队”乘机离蓉,经拉萨、唐古拉山奔赴长江源头。6月21日,“长漂队”将五星红旗插上格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竖起了“长江之源”纪念碑。在抵达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后,“长漂队”队员在这里发现了当年尧茂书留下的西南交大校旗及其在岩石上留下的文字。在冯春看来,“冥冥之中,我们这群人,与尧茂书神魂相交”。“格拉丹冬雪山有两条冰川,如果我们从另一条冰川出发,就不会看见尧茂书当年留下的遗物。而即使是来到同一条冰川,在茫茫一片砾石中,发现当年那块石头、那面校旗的机率也很渺茫。”或许真是冥冥中注定,队员们竟然看到了当年尧茂书压在岩石上的西南交大校旗,经过一年的雪风冰雨,曾经鲜红的校旗已满是岁月沧桑的模样,“那种心情就是百感交集,有惊喜、有伤感、有悲壮,很复杂。”冯春说。
孔志毅等数名长漂队员在这面校旗上留下了“长漂英烈,名垂千古”的字语。高原的猎猎雪风呼啸在耳边,似乎传来尧茂书的鼓舞加油声。
1986年6月22日,“长漂队”抵达长江源头纳钦曲下水,一场历时半年的长漂正式开始。那次长漂,当时被喻为世界探险史上“最后的伟大征服”,在汹涌澎湃的长江上,共有3支漂流队在你争我赶,分别是中国科考长漂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长江漂流探险队。“在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怀抱着一种爱国心,没有想过生死和名利这些问题,就只是想赶在美国人之前,由中国人完成首漂长江。”回首当年,冯春不禁感慨。
谈到当时在长江上你争我赶抢速度的3支漂流队,冯春形容称,美国科考队的设备是“武装到牙齿”,“长漂队”的设备则是“小米加步枪”。他说,美国人的一只漂流艇大约价值4000美元,而我们的橡皮艇是3000元人民币,“他们有的是优良的漂流设备和丰富的漂流经验,我们有的是一腔热血。”
11位漂流勇士长眠于涛涛江水
在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里,共有11位漂流勇士长眠于涛涛江水,冯春有也过“一只脚踏在鬼门关”的经历。
“当时是在白玉县的卡岗滩,我们的船冲进了大跌水里,下面白浪翻滚,卷皮浪一个接一个,我和李大放从船上跌落下水。整个人往下沉,胸口闷得发疼,当时感觉自己已经是一只脚踏进鬼门关了。”此刻,落水的李大放在河里一把乱抓,抓住冯春的头发使劲往上拎,两人被拉上船后,大口吐水,贪婪呼吸着似乎已经久违很久的空气。“我还记得,孔志毅(遇难队员)曾经说,‘有机会,我们也要去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但是,他的这个愿望不能亲自实现了。”2004年,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冯春终于成功漂完了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成功后,他久久跪在地上,在心里默念了当年每一位长漂遇难队员的名字,暗暗对他们说:“你们想漂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愿望,今天已经实现了。”而冯春成功漂流完科罗拉多大峡谷那天,正好是孔志毅当年遇难的日子。在冯春看来,冥冥中,这又是一次注定。
如今,58岁的冯春仍然从事着长漂安全顾问、漂流教练的工作,昨天,提起准备何时“马放南山”时,冯春哈哈大笑:“我要漂到80岁!”
■人物点击
“九”死一生漂完长江保卫长江
1986年长漂结束后,中国科考长漂队队员杨欣从一名“长漂勇士”逐步成为了“长漂卫士”,重点关注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问题,他被人们亲切称为“保护长江第一人”。
随着户外探险兴起后,杨欣发现长江源出现了冰川退化、野生动物被猎杀、白色垃圾严重等情况,为长江心痛的他,如当年签下长漂“生死状”般,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长江流域环保事业中。1995年,杨欣发起成了“绿色江河”民间环保公益组织。
“我只是一介过客,偶来一趟,借宿地球。没有独裁自然的权力,也没有惟我独尊的权利,我随时准备做中国环保事业丰碑下的一块奠基石。”昨日,“大胡子”杨欣感叹一路走过的环保传奇:“我是个‘死\’过9次的人,原本想只要活过40岁,就是成功的。漂流长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为藏羚羊奔走呼号,孤身一人与群狼对峙……没想到,就这样,我竟活到了50多岁。”10年的环保,杨欣估摸了一下,大约投入了五六百万元,而这些费用绝大多数都是靠四处拉免费捐助实现的,其中困难可想而知。昨日,杨欣调侃说:“不就是‘化缘\’嘛,再难又能有多难?想想那些把生命都留给了长江的人,我们至少还有命在,即使为长江付出再多、再苦,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拿出当年漂长江闯险滩的精神,总能闯过去。”
冯春(右)在长漂途中
冯春手捧船浆杨欣(右)在虎跳峡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第八、九届副主席阿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2月8日在成都逝世,享年69岁。阿称同志系四川理塘人,藏族,生于1945年5月,1959年4月参加工作,1965年10月加入中国...
白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白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