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露从今日白

渭南日报 2021-09-02 23:38 大字
师铤

这一夜,正听着老好巴赫,看着大侦探波洛的师小姐,收到友人电话。

看夜景吗?

资深宅女师女士,原本是不大想出门的。

但是想来与友人正是“患难之交”,一样的心灰意冷之际,倒也是个伴。

几分钟后,我们便站在了市中心某高层顶楼。

遗憾的是,因为阴天,我们并没有享受到浪漫的月色温柔和星河璀璨,但好在四面灯火辉煌,千家万户的温馨,照亮了我们灰暗的心。

失恋期的友人,趴在栏杆上,淡淡地说:“你看这么多灯光,却没有一盏在等我……”

友人的话,比这如水夜色更冰凉。

想起之前重温《赤壁赋》,老苏安慰伤感流光易逝的友人,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想把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告诉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你的,别留恋。唯有清风明月,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咱就随意享受。

想了想,还是把这阳春白雪的书袋咽了回去。

只是默默地站在她身边,共看无边夜色。

友人出门匆忙,衣衫单薄,感慨道,原以为人心易冷,却不料秋风更急。

我翻了翻日历,农历已是七月底,过不了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而自来写白露之诗,要数老杜那首《月夜忆舍弟》最美。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一年,正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标题是月夜,起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却是写秋色与战乱。一雁就是孤雁。古人以雁行喻兄弟,一雁就是说比喻兄弟分散。出自南朝张正见《赋得佳期竟不归》中的“流萤映月明空帐,疏叶从风入断机。自对孤鸾向影绝,终无一雁带书飞。”老杜耳目所及一片凄凉,紧接着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在中国诗人笔下,从来不是简单的风月。它代表了诸多复杂的情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这样的思乡怀人之意。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平时寄书尚且常常收不到,何况战事频频之际,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很多年后,同样在战乱中亲人四散流离的白居易,给四个兄弟和远在渭南的弟妹写了另一首类似的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月色如旧,人已四散。话扯远了,回到白露。露是秋凉的信使,白是秋天的色彩。《礼记》中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孝经纬》中亦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认为阳气是在处暑达到极点,物极而反,阴气也由此滋生积聚。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故称之为白露。但是,另有一说认为“白露”之所以称“白”是《月令》中所言“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先秦时期,“白露”专指白露时节凝结成的露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曲秦风,千年流传,不仅成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代表作,更以物候的方式记载了白露节气的特征。

古人将所有节气都分三候。白露三候分别为“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鸿雁来,鸿是鸿,雁是雁,鸿大雁小,它们二月北飞,八月南飞。晋人左思有诗“嗷嗷晨雁翔”,便是描绘此景。

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是北方之鸟,所以这里用了“归”,它们和鸿雁相反,春分南下,白露北归。

群鸟养羞,此“羞”同“馐”,《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是指群鸟储食以备冬。唐人元稹有诗“养羞因野鸟”,便是描绘此景。

对我们北方人来说,在白露这样一个诗意的时节,抬头看燕归鸿去,叹岁岁离别,想冉冉流年,倒是一时秋日胜景。

新闻推荐

甘肃省出台《实施方案》: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本报讯近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抢抓“一带一路”建...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