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欲借诗魂振国魂

白银日报 2020-09-27 10:17 大字

(序言)

高财庭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明显先生的散文集《晚晴集》借用诗人的诗句名之。诗情画意,畅芳远布,出版在即。明显先生送来了校样,嘱我为序。诚惶诚恐,不胜汗颜。序言乃德高望重者所为,我辈何能,焉敢造次?然先生固执己见,他说:“你既是作协主席,又是《白银日报》社社长,名正言顺,非君莫属。”有道是恭敬不如从命。乃不揣冒昧,勉为其难。

知道明显先生大名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那时,我在县区工作,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爱好者,而先生却已是市作协主席、颇有名气的作家,他的散文满篇珠玑,或状物明理,或触景生情,或记事抒怀,或写人颂善,读来清淡如茶、温润如玉、朗朗上口、受益匪浅。尤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散文选刊》刊发的《无名泉小记》《柳祭》《听河》《登山铭》《鼓韵》《峡思》等一组散文,悲悯忧思,激越向上,深得读者的喜爱。我常仰望之而眼羡之,窃以不能一睹尊颜,耳提面命为憾。

1996年我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先生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因为工作关系,我们交往的多了,了解的多了,亦师亦友,过从甚密。先生不仅是我尊敬的师长,还是我敬仰的领导。

研究先生的人生,不论是为政研学,还是治事做人;无不彰显着一位远足的行者、逐梦的知者、向善的使者、播火的长者形象。

明显先生自幼酷爱文学,至老弥笃。从乡间的阡陌小道,走进了生命的成熟;从幼志于学的青年学子,走上了亦仕亦文的生涯。数十年来,勤耕不辍,先后创作发表了数百篇散文,入选《中国散文百家代表作品集》《2010中国散文经典》《中国西部散文》《甘肃文学50年优秀文学作品(散文卷)》等多种选本。即使耄耋之年,仍坚持创作,不时有大作在《白银日报》《甘肃日报》《飞天》等报刊发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操守和追求。知识分子不仅要有见识、胆识,要有知,知道、懂得,更要有学识,临事不惧,裁事能决,敢于担当,而且要有求真向善,奉扬仁风,慰被黎庶的情怀。这是明显先生的散文中极力张扬的一种精神。

一篇散文,就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个美梦。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这段路径上,总是嵌印着先生探求的脚印。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阅读,其结果必然会得到一种虚无的解释。其实,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梦中生活。梦境中有梦,现实中也有梦。一个梦实现了,又有新的梦产生。谁能说自己就没有梦呢?即使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是一个梦。有梦总比无梦的好。梦好比是绚丽多彩的星空、神秘多奇的海底,总是令人仰望、令人遐想。有了梦,就有了理想;有了梦,就有了希望;有了梦,就有了追求;有了梦,就有了成功。如今,先生好梦成真,大作结集出版,能不欣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先生是一位逐梦的知者。

他的笔下,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善、美”的灵光,流淌着理、智、趣的诗意,读来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真可谓聚钢振纪,宣正扬清,激情满满,正气满满。

先生从政多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是关注社会下层和弱势群体。他的笔下,从人穷德高的拾荒汉子,到人老心慈的卖姜老妪;从重义轻利的理发婆姨,到身残志坚的花季少女;从位低品高的行讨乞丐,到眼暗心明的盲人医生,其一言一行,无不闪烁着思想的火花,灵魂的光芒。正如先生《街头拾遗二题》中写的:“其实,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残缺的一面。身躯伟岸者未必人品也伟岸,权位显赫者未必德性也显赫,容貌光艳者未必心灵也光艳,钱财富有者未必思想也富有。缺臂短腿者缺在明处,缺才缺德者缺在暗中。”对社会现实之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对世道人心的剖析可谓淋漓尽致。唯其如此,才有了“一念之间”“化剑为犁”,投桃报李,心心相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字字珠玑正能量,比比皆是远卓识。上善若水,勉善敷荣,让我们感知了一位向善的使者。

传薪播火,奖掖后进是明显先生的追求和笃定。他不仅倡办了白银市作家协会,还亲自担任了第二届主席,而且对《白银文学》《白银日报》副刊的创办、发展,提出了许多金点子。即使先生初识或不识的文学才俊,凡有难题,倾囊相助,毕尽绵薄之力予以帮助,或指导写作,或推荐发表,或相机择业,或荐贤说项,多有提携。尝以一己之力而谋白银文学事业的发展。2006年我因为“能写”调到了市文联“且去填词”,由独当一面的副县长放到了“两张报纸一杯茶,消耗时光看落霞”的“冷板凳”上,“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许多熟识的朋友都躲之唯恐不及,而先生却走进了我文联的办公室,勉励我“韬光养晦”,给我送来了当时刊有“百城赋”的几份《光明日报》,嘱我阅读,命我撰写《白银赋》,争取在《光明日报》发表。

说实话,对于“闭门思过”的我,此时已无一点写文章的心思,“厌闻公示谁穷达,莫计爬框我恨烦”。是先生谆谆教导,循循劝勉,三番五次地督促,碍于先生的面子,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草成《白银赋》,先生审视之后,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终使《白银赋》于2009年5月在《光明日报》刊发。之后,先生又组织同仁座谈、研讨,以诗见赠,青眼有加。先生无疑是白银文坛真正意义上传薪播火的长者。

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明显先生的散文,不论是独立成篇,还是妙语粹章,都是有感而发,有触而动。先生认为散文“必须表达一种思想、一种理想、一种情感、一种意蕴。这就是散文的含金量。”

“文以载道”始终为中国文学深厚的实践和理论传统,从而为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使文学关注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那种只为写作而写作,不惜堆砌文字,全景式复制生活的所谓散文,如同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哪能品得出茶的清香、酒的醇厚、蜜的香甜呢?

哲理和诗情是散文纵横各异的两个坐标。先生的散文向来以“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词富山海”为宗旨,多年来诸多作品告诉我们,他坚持做,也做到了,且还在继续为完美的高标努力着。他的作品文字精湛、内涵丰赡,具有时间的穿透力、历史的凝重感和哲理的思辨性。宁静淡泊的心态,娓娓道来的哲理,纯真未泯的童心,老僧看山的淡定,虚怀向善的成熟,无不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和诗意的思辨,语言明快、意境清纯、韵律优美、哲思凝重。所以读先生的散文,既要领悟做人行事的教益,又要体味丽词粹章的美感。

“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黄裳先生说,“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读者诸君还是自鉴吧。

是为序。

新闻推荐

参加139元的旅游团,买了4600元的货 消费者:我要退货 旅行社:会积极协调厂家

9月15日,市民卓玛女士拨打晚报热线4286666反映:8月底,她父亲王先生参加了一个139元的养生老年旅行团,青海两天一夜游,旅途中被...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