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续写文明传承新篇章 敦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甘肃日报 2020-08-12 02:20 大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通讯员 吴勇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作为世界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今天的敦煌,正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生动实践,续写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传统文化

滋养城市文明

“华夏历史五千年,敬老美德代代传。自古百善孝为先,家有孝子全家安。”非遗传承人陈正清和陈家自乐班的老伙计们,经常深入村组表演敦煌曲子戏《行孝》,用敦煌方言,讲述敦煌故事,倡导文明新风,深受老百姓喜爱。

像陈正清一样,义务宣介传统文化的“百姓宣讲团”在敦煌随处可见,群众喜闻乐见。

敦煌市始终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市之本,动员和吸纳道德模范、基层文艺骨干、乡村文化能人、致富能手,组建了67个“百姓宣讲团”,把讲理论、讲政策、讲敦煌文化故事结合起来,自创编排《田园新歌》《扶贫新事》等小戏小曲,在城乡巡回演出,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使理论宣讲有感情、有温度、接地气。

敦煌市大力宣传和践行“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敦煌大讲堂、文化驿站、莫高学堂常态化开展敦煌文化公益讲座,“小小讲解员”义务讲解等,让“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改革先锋樊锦诗、大国工匠李云鹤等敦煌文化名人故事和“莫高精神”广为传颂,市民游客耳熟能详,提振了自觉弘扬敦煌文化的精气神。

精细管理

提升生活品质

2016年,敦煌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北京环卫集团,环卫保洁水平大幅跃升,让这座丝路明珠变得更加干净温馨,赢得了市民游客的赞许。

让市民群众从城市管理中分享更多成果,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生命线。

为此,敦煌市聚焦问题抓整改、创新举措抓落实,紧紧围绕扩大城市配套设施、绿化美化、设施维护、执法管理“四个”覆盖面,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为了将敦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敦煌市在党河风情线护栏、鸣山路和沙州乐园的树池奇石上镌刻了书画名家的诗词名句;在祥云广场、飞天广场、敦煌公园制作了精美的“飞天雕塑”小品;在不同街区安装了具有浓郁敦煌地域特色的驼铃灯、双臂宫灯、飞天灯、汉阙灯;铺装了敦煌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内容的“文物街”“名胜街”“莲花街”和“古币街”,处处展示敦煌文化,使人们在漫步敦煌街头的同时,了解敦煌,感知敦煌。

志愿星火

遍布敦煌城乡

19年来,敦煌教师孙建国做志愿者的时间达5000多个小时。他发起成立的敦煌三中“孝亲敬老”志愿者服务队,由最初的50多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1800多名队员,先后开展活动445次,服务总时数3.6万小时。

像孙建国一样,从机关干部到社区群众,从专长服务到注册团队,从邻里守望到扶危助困,从帮助来敦游客到服务文博会,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用点滴关爱汇聚成文明的暖流,广大志愿者无私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涌现出了爱心公益联合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雷锋爱心车队、阳光爱心慈善、益佳社会、爱心女儿队等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星火遍布敦煌城乡。

2019年,敦煌市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目前,全市已有实践所32个、实践站56个,统筹联动建立志愿服务小分队157支,招募志愿者2.4万名,开展疫情防控、扶危济困、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参加人数2万余人次。

优质服务

助力文旅产业

敦煌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当地公路联网、铁路升级、航路拓展,通达能力成倍提高,游客人数也逐年增多。为了确保提供优质的服务,敦煌市持续开展景区景点创A、宾馆饭店创星、旅游从业人员创优的“A星优”评比、“五星级驾驶员”创评等活动,为游客带来了良好的旅游体验。

2018年2月19日晚,敦煌出租车司机丁燕飞载着一名乘客,到达目的地后,对方用微信支付车费,原本只要6元钱,乘客却粗心地支付了2500元。当丁燕飞发现的时候,这位乘客已不知去向。由于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丁燕飞便把余下的2494元钱交给了敦煌市运管所。最终,借助多方力量找到了这位乘客。像丁燕飞一样做好人好事、拾金不昧、诚信经营的事在敦煌出租车行业不胜枚举。仅2019年以来,敦煌出租车司机捡拾乘客遗失物品1500余件、现金8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已归还失主,暂时无人认领的由敦煌市运管所编号保管。

优质的服务不仅赢得了游客的好口碑,还助力敦煌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近年来,一大批亿元级、十亿元级的文化产业项目次第落户敦煌,《又见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盛典》《九色鹿》等文化演艺精品相继生根开花;沙漠露营、户外徒步、会展研学等新业态快速崛起。今天的敦煌,文化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人从事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工作。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13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9亿元。

便民改革

普惠人民群众

提及敦煌市民中心,年逾六旬的阎慧卿赞不绝口,“办事方便省事,可以免费打印、免费为手机充电,遇到问题还有志愿者现场指导。”

2019年,敦煌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市民中心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扩容改造升级,建成行政审批、线上申报、掌上办理、自助办理、政务公开、电子监察等为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形成企业开办、婚姻登记、税务服务、社会保障、公安户政、出入境等全流程业务闭环主题服务区,实现一站式办理,提高了政府效能,优化了营商环境,跑出了政务服务“加速度”,群众办事实现“一处跑”“跑一次”,市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红利。

文化圣殿,人类敦煌。这座承载着丝绸之路复兴梦想的绿色之城、活力之城、文明之城、幸福之城,正以更加坚定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征程上砥砺前进、阔步逐梦!

新闻推荐

马鬃山收费所全力以赴保畅通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申海雒雯)近日,受新疆疫情防控出新疆车辆需做核酸检测影响,G30新疆星星峡约20余公里出疆...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