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胡旋舞石刻墓门: 记录了一段很炫的舞蹈

淮河晨刊 2020-08-11 09:42 大字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有两扇胡旋舞石刻墓门。黄褐色的长方形石门铁锁紧扣,每一扇中央各浅雕一名胡人男伎,二人旋转、跳跃,舞姿恣意,似在斗舞,身上舞动的飘带和流动的卷云彼此呼应……

1985年4月,宁夏博物馆考古队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发掘出这件文物,这是首次在唐代墓葬中发现展示胡旋舞的实物。这件国宝级文物上展示的胡旋舞画面,深刻反映了我国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过程。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是西域的一种民间舞蹈,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盛行于唐。据窨子梁唐墓墓志记载,墓主人为中亚粟特人,史书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以康姓为首。《新唐书·西域传》中有云:“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据宁夏博物馆馆员母少娟介绍,公元七世纪,粟特人归顺唐朝,唐在宁夏灵武、盐池等地设置“六胡州”,粟特人便入塞于此安置,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胡旋舞最先风行于宫廷,唐玄宗耽声色,好歌舞,胡旋舞便日渐兴盛,随后下沉民间,蔚然成风。

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胡旋舞开始衰落。“胡旋舞的旋转速度、回旋次数和狂放的舞姿,都达到一种过度的极致。”母少娟说,这种极致违背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乐而不淫”理念,至宋元时期,由于丝路断绝和程朱理学兴起,胡旋舞随着乐舞文化的式微而没落。

据母少娟介绍,胡旋舞其实并非完全消亡,其舞蹈元素可能被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所继承,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回族舞蹈,与胡旋舞有着密切联系。

“胡旋舞石刻墓门不仅将史料中记载的‘胡旋舞’以实物形式展现,也为粟特人沿丝路一线徙居宁夏及其同化的事实提供了佐证,这是丝路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体现。”母少娟说。

新华社记者罗毓谢建雯新华社银川8月10日电

新闻推荐

新版“科聚网”上线 开启科技信息服务新模式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新版“科聚网”(https://www.gskeju.cn)于近日正式上线运行。“科聚网”是甘肃省科技...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