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丝路话语汇聚敦煌 媒体人寄语文博会

甘肃日报 2018-10-02 07:18 大字

本报记者屈雯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召开,让时代的聚光灯再次聚焦敦煌。从高峰论坛到艺术展览,从现代时尚到古郡古韵,媒体同仁用文字和影像绘就一幅“一带一路”的磅礴画卷。

新华通讯社甘肃分社社长任卫东2016年9月底从北京交流到甘肃工作,今年是第一次参加敦煌文博会。敦煌文博会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惊艳”。“敦煌文博会既是国家级平台,也是国际性平台,各项展演展会及分论坛活动异彩纷呈,特别是‘俄罗斯画家画敦煌\’油画展和中外联袂文艺晚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任卫东说。

“我们看到,借助敦煌文博会的平台,中国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为丝绸之路精神‘点赞\’的友邦越来越多。”任卫东说,“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周年,也是敦煌文博会举办的第三个年头,更需要以文润心,通过文化交流来实现民心相通。”

任卫东还用自己的诗句表达了对敦煌的热爱:“你是菩萨秘境,你是丝路殿堂,你有千种风情,更有万般功德。你是千手观音,何止是千面女郎!”

今日头条总编辑张辅评表示,敦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文化宝地,对于他来说,更是一块福地。“我们前期在此取得的合作成果非常丰富。文博会是一场文化的盛会,交流的盛会,我们预祝文博会圆满成功,越办越好。”张辅评说,如今已经进入移动短视频时代,文博会未来要推动人文交流共谋合作发展,“找准定位、善用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是很重要的。政府与民众都要行动起来,政府是人文交流的推动者;民众则是内容创作的参与者。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从方方面面提供素材,创设良机,形成热点。”

张辅评说:“今天我们相聚于此的敦煌,本身是汇聚了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宝地,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向全世界网友进行推广,借短视频打文化牌,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文博会品牌的创设与输出。”

无论工作或私人旅游,中国网记者李芳已经来敦煌好几回了。作为一个北方姑娘,从2016年借第一届敦煌文博会的东风来到这里,每次重游,李芳都有种故乡的亲切感。“远望鸣沙山,那以纯沙聚起的磅礴峰峦,心里仿佛升起一匹野马,尽情飞奔向天际;凝望市中心的飞天像,婀娜曼妙的曲线又让心中多了几分柔美多情。”

然而最让李芳难忘的还属莫高窟。因工作原因,李芳有幸与敦煌研究院不少专家老师相识,通过他们不同视角的讲述,越来越能深切感受到一代又一代“莫高人”的坚持不懈,以及“敦煌精神”的伟大。“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带自己的家人来这里,让家人了解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莫高窟何等璀璨绚丽,而这方土地又何等壮美雄浑又婀娜多情。”

李芳表示,除了莫高窟以外,敦煌市还有两处自己喜欢的文化遗产,即悬泉置和玉门关。希望把这两处文化遗产在国际上大力推介,让敦煌文化的名片更加丰富。

“如果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应该会获得更多的宁静和豁达,收获不同的情感体会。喜欢敦煌,喜欢这个小城的西域色彩,喜欢莫高窟里的石窟文化,静静地,可以遥想千年文化,闭上眼,或许可以静听驼铃声。每一个来到敦煌的人,不仅仅是游玩,更是一种探秘,感受历史的年轮,感触风沙的温度。”面对敦煌,澎湃新闻政务区域主管李延兵总是浮想联翩,流露出满满的诗意。

李延兵觉得,文博会给敦煌带来了很大的变迁和发展,一个小城,好像已经成为西北明珠,正在重现千年前的辉煌。“敦煌是甘肃名片,也是世界文化瑰宝,应该努力在国内和国际多举办高端的文化展览,让敦煌文化到处开花结果,同时展现敦煌的魅力。”

新闻推荐

别让最亲的人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本报记者刘刚林

受访专家:马任飞,主任医师,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3年,擅长诊治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神经系统各种疾病;担任第一...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