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父母不要随意给孩子“差评”

甘南日报 2018-06-05 01:12 大字

□马志国

妈妈头破血流

凡是来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最好是亲子双方都来。可事实上,常有孩子不愿意来。最近,我又碰到了这种情况,家长紧急来访,而孩子没来。

母亲说,她有个女儿正上初中。大约从初二开始,女儿不像过去那样听话了,情绪不稳定,时不时地发脾气,撕书本,用笔尖扎手腕,经常跟妈妈对着干。也就是从那时起,妈妈一看女儿情绪不稳定就发愁,天天在家祥林嫂似的说:“孩子不听话,不省心,不懂事……”母亲越这样说,孩子越闹得欢。于是,母女间战争频发,且不断升级。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原来好好的孩子忽然变成这样,怀疑孩子有心理问题,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并让孩子稀里糊涂吃了一年抗抑郁的药。但孩子的情况并无起色,最后孩子坚称自己没病,并再也不吃药了。母亲看药物不起作用,加上孩子反感得很,就算了,不吃就不吃吧。可二人之间仍然时不时地爆发“战争”。

母亲说:“这不,前天晚上我俩又打起来了,我的脑袋都流血了……”

我颇为惊讶:“怎么,女儿动手把妈妈打得头破血流吗?”

女孩母亲赶紧解释——

不不,不是孩子打的,是我自己打的。事情是这样,孩子念初三,眼看要中考了,我就提醒她,别玩手机了,赶快抓紧时间学习!我越说,她越不学,没完没了地玩手机。周五晚上,孩子爸爸上夜班去了,家里就我们娘儿俩。孩子又拿手机看电影。我就说她,你咋屡教不改呢?又玩手机!孩子说今天是周末,我先看会儿,看完就写作业。我心里着急,就催促她,别看了,赶紧学习。另外,我数落了她几句,你看那么多孩子,谁像你这么不省心、不懂事?你啥时能懂点事,让甘肃省点心啊?孩子一听这话,当即发飙道,你就说吧,你越这样说,我就越这样做!中考是我自己的事,你别管,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最后,她连我的脸都不想看见,拿书本挡在眼前。

我气坏了,我这不都是为她好吗?她不领情不说,还这么讨厌我?我又生气又难受,但老公不在家,我只能自己忍着,实在忍不住了,我就一个人到外面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了半小时。等我擦干眼泪回来,女儿还自顾自地拿着手机看电影呢,看也不看我一眼,更别说关心地问一问了。这让我更难受了,我到卧室蒙上被子,又哭了起来。眼看快10点了,我也哭累了,便掀开被子看看孩子的反应。我心想,我回卧室这么长时间了,孩子还不得过来问问我是不是哪儿不舒服?没想到,孩子根本不理我,自己进屋睡觉了。可怜我这个当妈的,从小疼她爱她,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她身上,她却根本没把我当回事,这太让人痛心了!

想到此,我冲进孩子房间,指责她不听话、不懂事、不省心,还说她没出息!孩子却一脸无所谓的表情,说:你说我不懂事我就不懂事,你说我不省心我就不省心,你说我没出息我就没出息,这总行了吧?然后再也不理我了。我在这边闹,她转到那边,我到那边闹,她转到这边,不看我,不理我。她越这样,我越生气,闹得也就越厉害。

闹到最后,孩子不耐烦地来了一句:你疯了你疯了!这句话让我彻底失去了理智,抄起台灯就砸在自己的脑袋上。

台灯灯罩“哗啦”一下摔在地上,我感觉额头有液体滑落,伸手一摸,满手鲜血!我吓了一跳,赶紧给孩子的爸爸打电话。他火速回来把我弄到了医院,大夫说幸好只是划破了头皮,没有大碍。头上的血止住了,可我心里还在流血!就这样,从医院回来,孩子只问了我一句:妈,还疼吗?却不肯说:妈,我错了。

神奇的“标签效应”

听完女孩母亲的讲述,我明白了,难怪女孩拒绝来访。不难看出,女孩确实没有心理障碍,更没有心理疾病,女孩的问题不过是成长中的烦恼,她跟妈妈的冲突,也是青春期的逆反表现而已。

这与孩子生理上的变化是一个道理。孩子长成少男少女,父母往往看到其生理变化——女儿来月经了、儿子的嗓音变粗了,其实在生理变化的同时,孩子的内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感到茫然。

女孩母亲说:“以您看,这些只是孩子青春期的逆反行为?”

我说:“没错。青春期逆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为什么你们母女之间的冲突如此激烈?”

我给女孩母亲讲了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为此,政府特意组织心理学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并随他们一起到了前线。训练期间,心理学家没有对犯人们进行说教,而是要求他们每周给亲人写一封信。信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内容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如何好如何好。犯人抄写后,将信寄给亲人。3个月后,犯人们到了前线,心理学家又让犯人给亲人写信,规定内容是如何服从指挥、英勇作战等。结果,犯人们在战场上正如他们在信中所写的那样——服从指挥,英勇作战。

故事讲到这里,我问女孩母亲:“您说,为什么犯人的表现这么好?”

她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心理学家总让他们给亲人写信,介绍自己的表现如何好如何好,所以他们就想表现得好一些。”

我点头说:“对,这在心理学上叫标签效应。对一个人的评价,就像给这个人贴上了标签。它会让这个人产生心理暗示,使其表现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标签内容具有定性导向作用,对人的自我认同有强烈影响。也就是说,标签内容会逐渐内化为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于是他就会朝着标签所说的那样发展。”

女孩母亲似有所悟:“那,是不是我总说女儿不好,她才慢慢变不好的?”

不错,就因为家长总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才让孩子慢慢变成这样的。第一,母亲不懂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把孩子特定年龄段出现的心理问题过度概括化。所谓过度概括化,就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认为孩子有点不良情绪就是整个变坏了——不听话,不省心,不懂事,没出息。第二,母亲把这种过度概括化的负面评价,成天挂在嘴边,如同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妈妈说的那样,结果也真的变成了那样。

尽管很多父母不相信,但事实真的如此。如果总说孩子胆小,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胆小鬼;如果总说孩子勇敢,那么孩子就会有勇气;如果总说孩子不懂事,那么孩子就会成为混蛋;如果总说孩子不讲理,那么孩子就会胡搅蛮缠;如果总说孩子没出息,那么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如果总说孩子有出息,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这叫什么?这就叫标签效应,它在家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思议的作用。

沟通至此,女孩妈妈震惊了:原来是这样,孩子的问题真的出在我们大人身上!

慎重评价孩子

和女孩母亲交流了以上意见后,我说:“刚才我不止一次听到你说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省心,没出息,这些都是对孩子的负面评价……”

我话没说完,女孩母亲就接着说:“是,平时我总数落孩子,本意是想刺激她,让她发奋向上、积极进取。没想到,她并不理解,一点改正的意思也没有。看她那样,我更加生气,更加觉得她不听话,不懂事,不省心,没出息。有时孩子也说我,嘴里没好话,不听不听!然后用手指头堵住耳朵。”

这时,一直没发言的女孩父亲说话了:“孩子妈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爱孩子,可张嘴没好话,而且总把那几句不好听的挂在嘴边翻来覆去地说,所以孩子才不愿意理她。”

我笑了笑,说:“虽然没见到你们的孩子,但就我对你们的观察,父亲忠厚,母亲善良,孩子绝对不会差,她一定有很多好地方……”

女孩母亲抢过话头,说:“是啊。平心而论,我女儿还真不是坏孩子。”

随后,我引导他们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他们说具体事例,我帮助总结。一番举例说明后,我总结出女孩20多条优点。女孩母亲有些惊讶,说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孩子居然这么好。

于是,我建议他们回去后召开家庭会议,父母都分别表态,从此不再用负面语言评价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她的优点。平时,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情绪不稳定问题,要多加理解和引导,不要盲目放大,多关注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多肯定和鼓励孩子,给孩子贴上好标签。

最后,女孩母亲问:“如果孩子没有这个优点,我也能给她贴个好标签吗?”

我笑着说:“可以的。因为有了好标签,优点可以自己长出来。比如,我喜欢打羽毛球,以前总和孩子打,后来孩子没时间,我就鼓励妻子和我打。她从来没摸过羽毛球拍,我自然期望不高,只要她能把球回过来,我就叫好。慢慢地,她越打越好,我更是连声叫好。这叫好是情不自禁的,因为我没想到妻子的打球技术会提高得这么快。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叫好声中,我和妻子由几回合到十几回合再到几十回合,有一次我们居然打了50多个回合,连一旁观战的人都为我们喝彩。我妻子的打球水平能提高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为她叫好产生了积极的标签效应。”

女孩母亲马上领悟道:“您的意思是说,期望不要太高,先给孩子贴上好标签。”

我说:“对,适当降低期望,就会少些失望,多些满意,就会在言语神态间给孩子传达出积极的信息:你没让我失望,你很棒!如此这般,孩子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长出优点来了。”

这下女孩的父母找到了方向,他们决定回家就给孩子贴个好标签,以后对女儿多说鼓励赞扬的话,少说批评苛责的话。而孩子的父亲也表示要在教育孩子上有所作为。

送走他们后,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未成年人是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主要来自于父母及周围人的说法和态度。因此,请父母在评价孩子时格外小心,不要在没有把握、缺乏根据的情况下谈论孩子,更不能随便给孩子“差评”,并把这种轻率的看法翻来覆去地说个没完。

新闻推荐

甘肃: 扶贫领域违纪问题可提级直查

新华社兰州6月4日电甘肃省近期建立了针对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的提级直查制度,拓宽了案件查处渠道。据介绍,这是甘肃为扞卫...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