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敦煌”一名从何来?(上) 王埔帮

嘉峪关日报 2018-04-12 09:59 大字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由于历朝历代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不断融合发展,造就了敦煌辉煌的丝路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文化地位。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些年,“敦煌”一词的来源引发了众多文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讨。通常情况下,我们检索“敦煌”一词的意思,最普遍的解释是:按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有了这样的解释,似乎已经满足了大众的胃口,无意深究的人也就就此作罢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一些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引起了大批历史文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敦煌”名称来历的层层迷雾正在被一层一层地揭开。

一、历史资料的记载引发了广泛的研究

我们先看以下几个史料记载:

1.最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大咸山)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罗布泊)。”

《山海经·北山经》中关于“敦薨”的描述是目前已知最早接近于“敦煌”的记载,其叙述的“北山”范围大致在今青海西北部一带,而“泑泽”经考证是今新疆罗布泊无疑,由此看,早期的“敦薨之水”应当是党河,党河北出阿尔金山与疏勒河汇合后折向正西,余流进入罗布泊。这个记载引发几个问题:“敦薨”一词是指地名还是民族?它和现今“敦煌”有何关联?

而后期《史记》《汉书》亦有关于敦煌的记载:

2.《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3.《汉书·张骞传》记载“(乌孙国)昆莫父难兜靡与大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4.《汉书·西域传》记载“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

这几条记载中如出一辙的提到了“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我们知道“祁连”一词是很早以前被使用的蒙古语,属音译词,“天”的意思,一直以来是指青藏高原以北、大漠以南、乌鞘岭以西、当金山以东的一大片长条状山地,是地域名;但目前来说,敦煌是一座小城市,是地点名,一般来说,地域名和地点名不能放在一起使用,但为什么把“敦煌”一词和“祁连”一词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莫非敦煌也是地域名或是民族名?《史记·大宛列传》中“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的记载是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汇报出使情况时提到的,当时河西走廊尚在匈奴的统治之下,汉匈河西战役尚未开打,而“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于公元前111年才正式设立,为何在设郡15年前就突然冒出“敦煌”一词?

关于以上几个问题,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文史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根据现代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致的看法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 ;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 ;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 ;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 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亦或是指民族,亦或是指国家,总之是汉语音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敦煌”一词原意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民族的语言?从何时开始定型使用?综合近年多名研究人员的成果,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和中国学者王宗维的研究成果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敦煌”一词来源于“吐火罗”的观点正在被人们逐步接受。

二、两个古老民族成为研究敦煌名称来历的突破口

(一)敦煌的前身——“吐火罗”

让我们看一组“百度词条”:

吐火罗人,上古称为月氏,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发源于乌拉尔山和南西伯利亚,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最东到达河西走廊。

汉代时期,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而西迁,征服了巴克特里亚以及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吐火罗人的Y染色体为单倍群R1a1a-M17。梵语:tukhāra,英语:Tocharian,Tokharian,日语:都货罗、トハラ,汉字:吐火罗人、都货罗人、月氏人。

我们来了解以下吐火罗人的人种、起源、语言和文字。

自1980年起,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发现了21具蒙古人种和8具欧罗巴人种(吐火罗人)的木乃伊。古代DNA测试表明,塔里木木乃伊与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南西伯利亚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最接近。塔里木盆地最古老的小河墓地木乃伊的DNA检测显示欧亚人种的混血始自铜器时代。小河墓地附近距今2500年到3000年的且末遗址干尸的人群,首先迁徙于南西伯利亚地域并同这里的原著族群相互混合,并在其后南下进入中亚和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以东、甘肃河西地区,成为当地青铜文化人群之源。

1890年,一位英国军官在新疆塔里木西缘库车发现吐火罗文的桦树皮文本,此后20年间,普鲁士、法兰西、俄罗斯等国的探险队在库车与吐鲁番附近不断发现写有吐火罗文的残卷与木简。新疆塔里木出土吐火罗语文献表明,吐火罗人讲印欧语系的语言。尽管他们居住在印欧语系东方语支分布区,但是吐火罗语却具有印欧语系西方语支许多特点,与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亚(今土耳其)赫梯人讲的印欧古语密切相关。所以吐火罗人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欧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欧语系东西语支分化以前,他们就从原始印欧人部落中分离出来了。

从西方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吐火罗人最早起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阿尔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间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为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的地处最东的一支民族。因此,月氏人就是吐火罗人,与南下建立贵霜王国的贵霜月氏人同属月氏族。月氏是汉人的叫法,吐火罗人是希腊人的叫法。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衰落以后,塞种人开始入侵巴克特里亚,接着月氏的贵霜月氏人(即大月氏)在张骞到达前征服巴克特里亚。公元8世纪塔里木的吐火罗人最后被维吾尔突厥人在公元8世纪同化,并与其他民族形成古粟特人、古塔里木诸族,最终融于吉尔吉斯人等。

中国学者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殊途同归。国内考古发现已经确认,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欧人在新疆的分布已达天山东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孔雀河流域。研究者终于发现解读吐火罗人起源的关键是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这个文化源于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其中一支向东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并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形成克尔木齐文化;从后者分化的一支南下楼兰,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一直东进到河西地区。

吐火罗人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楼兰文明,对中国佛教史发生重大影响的龟兹(qiu ci)文明,融会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的吐鲁番文明,也是吐火罗人创造的。

(二)吐火罗的近亲——月氏

让我们看一组“百度词条”:

月氏(yuèzhī,旧读rùzhī或ròuzhī)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楚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塞种人(即在亚洲的斯基泰人),迫使塞种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宾,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建立大夏国。后来月氏复占大夏,并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贵霜王朝。

月氏,这个民族在《史记》《汉书》中没有专门立传。但《史记》的《乌孙传》《大宛传》《张骞传》等传中保存了月氏早期历史的一些资料。月氏为游牧部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月氏西迁后在中亚建立贵霜王朝,但我国史籍习惯上称之为月氏。

据文献记载,月氏族在商代就居于我国西北。我国的先秦文献提到过一些与月氏名称相近的居于西方的部落,例如《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过“禺支(上古音?o kje)”,《穆天子传》卷中提到过“禺知”。《管子·国蓄篇》称“玉起于禺氏”;《管子·轻重甲篇》则有“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然后八千里之昆仑之虚可得而朝也”的记载。许多学者相信,这些名称都是后来大月氏的不同译名。《史记·大宛传》说月氏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属于大月氏别种的湟中月氏胡,旧时居于张掖、酒泉之地。

月氏曾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月氏居于河西时与匈奴有着密切的关系,匈奴、月氏、康居、乌孙、大宛同俗。公元前174年前后(汉文帝初年),匈奴单于冒顿派右贤王击败月氏,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人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间,匈奴老上单于协助乌孙西击月氏,杀死月氏王。月氏无法在这里立足,只得循塞人足迹再度西迁,越天山和帕米尔西部,至妫水,即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斯坦之间的界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

新闻推荐

漳县武当乡远门建材厂砖瓦用黏土矿及制砖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的有关规定,对“漳县武当乡远门建材厂砖瓦用黏土矿及制砖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众参与调查,通过此次公告,邀请公众参与,并以...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