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雕塑家何鄂:文化遗产上写满了密码,那就是创造

攀枝花日报 2017-08-22 07:35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何鄂的手很大,软绵绵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双手孕育出雕塑名作《黄河母亲》。如今,这双触摸世界80年的手仍在攀爬脚手架,赋予泥巴石头以灵魂。

1952年,上海姑娘何鄂考入西北艺术学院(现西安美院)美术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此后半个多世纪,她的生命渐渐与西北融为一体。

回顾60多年的艺术生涯,何鄂仍清晰记得她在古老敦煌获得的心灵震撼。

1962年至1974年,何鄂曾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工作了12年。一开始,何鄂被安排去塑唐代第194窟龛北侧红脸天王,当时她只觉得这尊天王精美、有力量。几年后,又去塑第194窟龛南侧的白脸笑脸天王时,她竟发现了两身天王的诸多不同:一个衣领向内弯,一个向外弯;甲胄胸前一个是绳带,一个是皮带……

这件事,打开了何鄂的思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留下了千千万万的遗产。在敦煌的12年,我触摸到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浪花。但正是这样的机遇,让我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孕育了我创造的生机。” 

1982年,一本印着何鄂摹制作品的画册,让她的艺术生涯有了巨大的转折。“开始很高兴,上面有我的名字。但突然意识到,临摹带来的光彩永远来自古人。生活在这个时代,难道没有一点自己的感动吗?” 

何鄂说,那次顿悟,让她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上写满了密码,那就是创造。北魏的艺术很好,但如果抱着北魏不放,就不会有隋、唐。有创造才有历史,艺术是随着时代向前走的。我们不能躺在前人创造的灿烂文明上,我们必须创造,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此后,她把人生坐标定位在了创造上。

“古代文明给我的创作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没有在敦煌的学习熏陶,就不会有《黄河母亲》。是老祖宗在背后推了我一把。”何鄂说,她有一点真切体会,那就是真诚地学习古人,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然后远远地离开它。这个离开就是创造。

1994年,57岁的何鄂辞去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职务,创办了甘肃何鄂雕塑院。23年来,何鄂雕塑院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立了约160个雕塑项目。

何鄂擅长城雕。在她看来,好的城雕能够为城市加分,做好城雕的关键是充分学习城市的方方面面,从中提取城市的灵魂和气质。2006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落成的《成吉思汗雕塑群》,是何鄂近年来的得意之作。“我从成吉思汗身上提取了两个闪光点,一是团结,二是善用人才。这两个闪光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何鄂说,人生没有退休。她还是愿意爬脚手架,愿意和泥土石头打交道。“我身体挺好,秘诀就是不停地做、不停地思考。我别的啥也不会做,就会做雕塑。我能够奉献给时代和人民的,唯有雕塑。”

(据新华社兰州8月20日电)

新闻推荐

陀螺峡听景

丁皎年甘肃祁连与青海门源的途中,土路逶迤,柏油路干净。其间有不错的风景:村落,牛羊,牧草,烟云,山花,森林,河流,油菜花,格桑花,马莲花,石竹花,粗犷、裸露与旖旎、含蓄并存。峡谷多,一个林木茂密、西北东南走向的...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