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陇右文献,传承区域文化
□张兵
地域文化概念中的“陇右”一词,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态,而广义、狭义不同形态下的“陇右”概念,正好体现了地域与地区这两个词语在文化视野中的差异。狭义的“陇右”,实际上是甘肃的代名词,如果从文化圈或文化带的历史形成与分布来看,不足以构成一种具有独立文化特征和自足文化品格的地域文化。严格意义上的陇右文化圈,应当指广义的“陇右”。广义的“陇右”,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域概念,主要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之地,大致上包括今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唐朝时,曾设陇右道,为全国十道之一,辖境即今陇山以西至新疆东部一带地区。另外,谈及“陇右”,往往会涉及“关陇”和“河陇”等地域概念。就地理范围而言,“关陇”所包括的地域比“陇右”小,而“河陇”所包括的地域则与“陇右”略等;就文化圈所处位置而言,陇右文化圈正好处在西域文化圈与三秦文化圈的交界地带。因此,“陇右”尽管是一个具备了古已约定俗成和人为界定双重性质的历史区域,是一个较为精确的地理范围,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或区域文化的代名词而言,其内涵则要宽泛、丰厚得多,而其文化特征也极为复杂。
我们搜集整理的陇右稿抄本文献以广义“陇右”为界定范围,以甘肃为主,适当收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曾经产生过的稿本、抄本文献。初步搜集到的陇右稿抄本文献大致可分为方志、民族宗教与风俗、石窟与敦煌学、诗文集四大类。其中“方志”部分既有民国时期编纂的《甘肃通志稿》《甘肃乡土志稿》等甘肃全省志书,又有《宁州志》《两当县志》《西和县志》《平凉县志》《首阳县志》等甘肃地县志,还有《陇右著作录》《陇右著作录补》《文县阴平耆旧传》等陇右著述目录和地方人物志。“民族宗教与风俗”部分既有从宏观上载录陇右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如孟述祖的《西北花絮》、陈宝全的《甘肃的一角》、顾颉刚的《西北考察日记》、无名氏的《甘肃全省调查民事习惯问题报告册》等;也有从一个侧面研究陇右地区具体问题的,如潘凌云的《拉卜楞寺与喇嘛生活》、唐茑的《拉卜楞番民的经济生活》、谷苞的《汉人怎样定居于卓尼番区》、光白的《回族同胞的生活与风俗》等。“石窟与敦煌学”部分涉及陇右众多石窟的大量研究文献,其中涉及麦积山石窟的有王去非的《麦积山题记》和《麦积山题记排年》、李浴的《麦积山石窟调查报告》等;涉及敦煌和榆林石窟的有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莫高窟各窟内容之调查》、民权和子青的《敦煌壁画内容调查报告》、史岩的《千佛洞初步踏查纪略》和《敦煌石窟群之编号问题》、苏莹辉的《敦煌石刻考》、陈万里的《千佛洞三日印象记》、阎文儒的《敦煌学之介绍》和《洞窟内容说明》、史金波和白滨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翻译(稿)》、李浴的《安西榆林窟志略》和《榆林窟佛教艺术内容调查》等;另有冯国瑞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图录》则专门研究天梯山石窟。“诗文集”部分主要有赵时春的《浚谷文钞》、李克明的《紫歌梦轩诗稿》、张美如的《张玉溪先生诗》、赵尚仁的《半部论语斋初草钞本》、韩瑞麟的《长春楼诗草偶存》和《长春楼文草偶存》、吴绍烈的《风雨诗词剩稿》、路志霄的《学步集》、王干一的《前尘草》,还有路志霄、王干一合编的《陇右近代诗钞》,以及部分陇右竹枝词如《甘肃竹枝词》《中卫竹枝词》《贵德竹枝词》等。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极为鲜明,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我国的图书,自从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印本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是,在大量印本书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仍然有不少流存于世的稿抄本文献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稿抄本文献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愈加凸显。
稿抄本文献的访寻和搜集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工作。散佚民间的稿抄本文献,藏主多视若拱璧,不轻易示人;已入图书馆、博物馆等处的稿抄本文献官方多视为珍本、善本,阅读已不易,要影印复制、整理,则难上加难。因此,《陇右稿抄本文献丛书》只能就目前手头搜集到的稿抄本文献加以整理影印,继续搜集出版还有待多方合作方能进行。我们期待能将这一工作继续推进下去,能有二辑、三辑陇右稿抄本文献陆续推出,对陇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陇右文化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陇右稿抄本文献丛书(第一辑)》,郑炳林、张兵、段小强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本报卓尼讯近日,州农牧业机械管理局组织州牧机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卓尼县喀尔钦镇卓洛村举办中药材栽培技术暨全程机械化...
卓尼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卓尼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