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聚焦脱贫 精准施策 ——卓尼县深入推进***工作综述

甘肃日报 2016-04-06 11:07 大字

聚焦脱贫 精准施策

——卓尼县深入推进***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赵梅通讯员 王博王芝莲

卓尼县委、县政府坚持将***作为全县“一号工程”,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聚焦脱贫,整合资源,精准施策,瞄准全县最贫困的42个乡村、最困难的2.47万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筹部署扶贫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各行业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谱写了一曲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时代华章。

强化设计精准督导

为做好扶贫工作,卓尼县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领导亲自挂帅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相关工作会、动员会及现场观摩推进会20余次,从不同阶段、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确保了工作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有抓手。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乡、村、户实际,量身定做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1+17+2”***意见方案,对扶贫资金加大审计监督,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弄虚作假和非法套取,保证了***精准脱贫资金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率先出台《卓尼县***暨双联行动工作问责暂行办法》,从组织领导、政策执行、精通业务、锤炼作风、任务完成5个方面详细列举了问责的21种具体情形,厘清了权与责的关系,探索出了助推双联行动和***工作的新机制,有效破解了干部问责过程中存在的“重事后”“轻过程”问题,实现了***问责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从“被动问责”向“主动问责”转变,倒逼各级干部履职尽责,探索出了助推双联行动和***工作的新模式。

健全数据动态管理

相关部门开展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录入,对全县3个片区42个贫困村2.47万贫困人口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认真详实核查数据信息。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五个一批”(生产就业、移民搬迁、社会救助、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实行脱贫销号、返贫挂号,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严格落实“853”挂图作业,组织各乡镇专门工作人员填写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和工作台账,相关部门层层把关审核,全力确保“作战图”和“三本账”内容真实、数字精准,保质保量完成42个贫困村的挂图作业。建立完善档案软件资料,将其作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凭证,逐一对照“五类档案”目录,查漏补缺、充实完善,能够完整体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准确反映贫困人口管理的进出动态。

联村联户合力帮扶

各双联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联村干部以双联行动为抓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帮扶规划计划和工作制度,深入村组和贫困户实施精准帮扶,为民帮办实事好事3500余件,争取项目资金5898.4万元,宣传政策1724场(次),化解矛盾纠纷188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行动,与乡村干部和群众广泛交流,探讨加快发展的思路和途径,反映意见建议314件,协助基层组织化解纠纷259件,协调落实项目146个,帮助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8123亩,协调发展特色养殖业171户,组织输转劳动力9105人次,协调改造道路228公里、农牧村危旧房1265户。与此同时,37家非公企业积极发挥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优势,从帮助宣传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拓展致富思路、吸纳群众就业、培育富民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帮扶,帮扶全县10个乡镇43个村组297户贫困户10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帮扶资金500万元以上。兰州市提供的对口援建资金2600万元、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提供的帮扶资金290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

整合资源聚焦脱贫

卓尼县整合优化各类涉农资金和培训资源,全力实施“333”扶贫攻坚计划和“1+17+2”***精准脱贫意见方案。全县共整合涉农培训资金376.1万元,培训农牧民7030人(次)。其中,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700人(次),劳务技能培训2100人(次),非公企业负责人和合作社经理培训400人(次),村组干部培训200人,“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590人,“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40人,为实现贫困户“户均一名技能人员”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精确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倾全县之力在水、电、路、房、通讯等方面重点突破,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达86%,饮水安全农户比重达95%,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达100%,有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户比重达72%,通讯普及率达90%,村村通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8%,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15个乡镇全覆盖,42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全部建成,3G移动网络实现了所有建制村全覆盖。2014至2015年,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7亿元,集中攻坚北部片区和中部片区,两个片区11个乡镇总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百姓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至2015年底,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02元,全县2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1.29万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多措并举培育产业

在推进中部片区扶贫攻坚进程中,把“尼江”地区作为突破口,主动衔接、积极向上争取,省发改委和省扶贫办批复了总投资5.2亿元的《甘南中部(车巴河流域)特困片区扶贫发展规划》,重点用于中部片区5个乡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培训、基层政权、生态环保等建设。2015年,组织实施项目67个,开工建设项目54个,已竣工或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7个,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尼江”片区的整体面貌和基础条件发生明显改变。同时,把脱贫攻坚与推进“尼江”工作紧密结合,在“尼江”两村创新开展“三建双提升”群众工作,将工作触角从村向组延伸,形成群众工作常态化,为彻底解决“尼江”问题、推进“尼江”地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县把42个贫困村2.47万贫困人口作为脱贫攻坚的焦点和难点,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素质提升、金融支撑、异地搬迁六个方面重点攻坚。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全年完成农牧村危旧房改造任务3000户、发放惠民资金1.44亿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20所学校的“全面改薄”项目,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深入实施“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进一步优化粮种结构,大力发展中藏药材、高原蔬菜、网箱养鱼等特色种养业,加快推进牦牛藏羊育肥、繁育等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不断培育壮大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2015年新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92个,注册资金1.19亿元,逐步形成了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多元富民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输转富余劳动力16210人,创新开展了贫困农牧民子女文艺技能就业培训两期100人,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952人,持证率达99.78%。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金额11.32亿元,比2014年增加2.73亿元,涉农贷款增量增速均高于全县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贫困户获得金融机构各类贷款比例达68.9%,贫困村村级金融机构服务组织覆盖率达76%。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实现了97个建制村全覆盖,管理运行互助资金2462万元。截至2015年11月底,第一批贷款已发放1890户9450万元。

深化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全面了解掌握省州各项政策措施,吃透“1+17+2”***精准脱贫意见方案的精髓实质,采用多种方式途径,切实加大对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在县城出入口和公路醒目路段国策碑上张贴脱贫攻坚宣传标语,在各乡镇贫困村、公路沿线、主巷道及居民居住区醒目处喷绘宣传标语,全县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累计制作宣传喷绘45条,贫困村制作宣传喷绘42条。将省、州***精准脱贫意见方案的系列政策措施和精髓要义编印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手册》《简明读本》和《宣传画册》,全部发放到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使乡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宣传员”和“指导员”,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借助县电视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模式,利用微信、微博、QQ群,以及“五彩卓尼”“卓尼之窗”“掌上之窗”“卓尼旅游”等现代化介质媒体,滚动报道、解读传播省州县脱贫攻坚政策及工作部署情况,扩大社会影响力,使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新闻推荐

“北京书记”夙夜操劳累疾切肾藏区喇嘛千里赴京 诵经守护

(上接一版)当中央祝贺团和省委领导步入会场,拉卜楞寺僧人乐队列队奏乐迎接的时候;当60面国旗引领下,牧民群众的600匹马队策马扬鞭、驰骋而来的时候,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与感染了,60年的...

卓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卓尼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