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放下斧子拿起锄头保护生态增收致富 卓尼“供煤植薪”项目顺利实施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5-13 22:27 大字

本报卓尼讯 5月10日,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江车、石巴、格拉4个村的牧民群众领到了政府统一购置的林木种苗,在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在划定的区域内开展“供煤植薪”生态扶贫项目植树活动。县尼江工作前方办公室和尼巴乡的全体干部职工,分组在4个村参加植树活动,帮助年老体弱和缺乏劳力的家庭植树。植树现场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大家挥镐抡锹,干得热火朝天。当日,共种植苗木4.6万多株,计划3-4天内共种植苗木17万株左右。

据了解,为了有效遏制尼江地区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的势头,逐步改变当地落后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牧民群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拓宽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尼江地区文明、富裕、团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省扶贫办结合尼江地区实际,决定在尼江地区实施“供煤植薪”生态扶贫项目。

“供煤植薪”生态扶贫项目主要包括树木种植、供煤补助及节能炉灶改造三部分内容,总投资近1600万元,分三年实施。树木种植项目是政府为村民购置提供林木种苗,鼓励群众在周边荒山进行造林,并把植树造林完成情况作为燃煤补助的先决条件,三年计划栽植树苗3000多亩、50万株以上。供煤补助项目是对农牧户每年种植苗木达到验收标准的,连续三年为植树群众户均每年补助燃煤3吨。节能炉灶购置项目是政府为尼江两村群众统一改造节能炉灶643台(套)。

“供煤植薪”生态扶贫项目的实施,将为尼江地区带来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尼江地区的牧民群众从将以往拿着斧子砍伐林木逐步转变为拿起锄头种树护林,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思想观念。通过项目的实施,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的生态文明意识将逐步在尼江地区的群众心中扎根。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供煤植薪”生态扶贫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为尼江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清洁高效的能源,这将会转变尼江地区群众单一依靠砍伐林木取暖、做饭烧水的传统生活方式。三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尼江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砍伐林木和在有限的草场上过载放牧,这种竭泽而渔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保护和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为尼江地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和旅游业提供条件,将逐步改变尼江地区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供煤植薪”生态扶贫项目的实施,将为尼江地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方面,项目实施后,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不仅能增加林地面积,改善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也是实施生态扶贫工程的有力举措,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社会方面,项目的实施,可极大程度地改变当地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增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转变观念,改善人居环境。通过节能炉改造和供煤,改变生活用能方式,逐步形成少砍或不砍林木的习惯,消除当地牧民生活用能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经济方面,项目实施后,既能扶持和带动周边苗木产业的发展,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又能使当地群众通过三年的扶持增加经济收入。长远看,还能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供煤植薪”生态扶贫项目是在尼江地区现场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它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尼江地区扶贫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同时,通过干群共同劳动,为联系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搭建了良好平台。 (李芳春 侯文儒) 

新闻推荐

“严”要求孕育“实”硕果 ——卓尼县践行“三严三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胡作政通讯员罗金美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硕果累累。“船城”大地呈现出一派发展的热潮。城中村改造建设工地上,弧光闪闪,机声隆隆;“尼江”项目施工现场,到处是忙碌的身影;生态文明创建和环境卫生...

卓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卓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