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鄂领衔打造品牌洮砚敦煌题材“老坑洮砚”将亮相文博会
雕刻厂一角
敦煌莫高窟砚
莫高神韵
◇记者 孙雅彬 文/图
关键词:老坑洮砚 文博会 敦煌
鑫报讯 由工艺大师贾晓东雕刻的老坑石洮河砚“乐尊开窟”将亮相9月7日开幕的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记者获悉,随着本土民企携手国家级专业设计团队打造“老坑洮砚”品牌,有1300年历史的甘肃洮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保护性开发稀缺“老坑”资源
甘肃的洮砚与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其石色碧绿,质坚而细、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快而不损毫,十分适宜研墨书写,历来为宫庭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
洮砚石材产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据史料记载,喇嘛崖洮砚自唐宋开采发掘,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宋代得以发扬光大,故称为‘宋坑\’,当地人也叫‘老坑\’。由于石材藏于绿水之中或悬崖绝壁上,取石极其艰辛,得一石相当不易。近年来,国内砚价不断上扬。每一方“老坑石”砚都成为艺术精品,市场需求很大,但名砚“老坑资源”却显得越来越稀缺。
相关资料表明,以前甘肃省开采工艺落后,当地百姓破坏性很大,目前处在九甸峡的洮砚老坑料大概仅存一万立方左右。而在近几年,随着九甸峡水库(国家引洮工程重点项目)蓄水工程启动,位于库区中心的洮砚老坑洞口被淹没,所以,近期一直无法开采,市面上正宗的洮砚老坑料非常少。“洮砚老坑石料不多了,保护性的开采传承迫在眉睫。我们邀请甘肃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进军等专家开展了《甘肃洮砚产业课题》研究,并通过论证为甘肃洮砚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研究了多年洮砚的高锐涛说。不久后,这位民营企业家注册了“老坑洮砚”品牌,开始致力于对洮砚老坑石料资源的保护性开发。2011年的12月,万龙工艺美术公司通过国土资源局公开招牌挂的形式,获得了喇嘛崖洮砚石材10年的采矿权。“目前,我们已通过权威建设部门制定了洮砚老坑石材保护方案和开采设计方案。希望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石料利用,开采不要造成浪费。”
国家级工艺大师组团“创意”
记者从收藏市场了解到,三大名砚中,端砚、歙砚和洮砚的价格呈现阶梯式。收藏砚台多年的岳良珍老人表示,砚台根据尺寸,设计和石料不同,价格不同。一般来说,端砚的价格是洮砚的3倍,歙砚也要为洮砚的2倍。“从历史评价来说,端砚的石好,歙砚则工精。而洮砚的石质与端砚石品是不相上下的。客观上说,在雕刻工艺上,洮砚与端砚、歙砚存在一定差距。”
“传统的洮砚是以龙凤镂空雕为主,而端砚和歙砚是以浅浮雕,现实创造为主。我们现在在雕工技艺这个方面需要提高。”据高锐涛介绍,他们组建了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何鄂等各大院校教授为核心的设计团队,以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贾晓东、钟浩等为核心的雕刻团队来打造“老坑洮砚”品牌,并开始探索以敦煌文化题材,融合莫高窟雕像、壁画元素的精品创作。
“近来,我们也会邀请一些端砚,歙砚的工艺大师来兰交流,从而完善和丰富洮砚工雕的技艺和创新。目前,包括端砚国家级大师罗海,歙砚大师郑寒等专家已经成为‘老坑洮砚\’品牌的特邀顾问。同时,比较好的老坑石料出来后,我们也会将照片发布到网上,广为征集雕刻创意。用这种理念去创作,相信,今后,洮砚精工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洮砚上的敦煌”或将走出国门
“我们已经启动打造一系列的敦煌元素主题精品洮砚,并依托其将甘肃悠久的珧砚文化和敦煌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
高锐涛指出,洮砚是甘肃的品牌,而甘肃最知名的是敦煌文化。把敦煌题材落在砚台上,相得益彰。以往洮砚也有过零星的此类题材创作,但精品不多。在与何鄂老师交流后,公司主创团队提出了打造敦煌主题系列洮砚的品牌理念。在今年的兰洽会上,“万龙工艺”的60多方敦煌题材洮砚亮相一楼展厅,立即吸引了诸多省内外嘉宾和游客的目光。目前,敦煌主题的“老坑洮砚”已走进国内文房四宝类艺术品的顶级平台“北京荣宝斋”。
目前,“老坑洮砚”品牌正酝酿启动“洮砚上的敦煌”主题创作。
“我们正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将国宝级文化品牌洮砚及相关产业纳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中去。而敦煌石窟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被世人所关注。如果能把敦煌一些经典的洞窟景观用浮雕形式表现在洮砚上,既能让人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敦煌石窟的千载魅力,也能让洮砚走向世界。而怎样更好的打造‘洮砚上的敦煌\’创作项目是个大课题,我们计划选择180个敦煌石窟场景,请省内敦煌学者,敦煌画派艺术家以及工艺美术类大师来论证这个课题。同时,我们也在和外交部相关部门进一步沟通,该题材系列洮砚作为国礼或将不是梦。”
据了解,由工艺大师贾晓东雕刻的老坑石洮河砚“乐尊开窟”(55cm×26cm×5.5cm)将亮相本周开幕的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乐尊和尚,据史书记载是敦煌莫高窟的开创者。他在敦煌开凿了其历史上第一个石窟,从而开创了敦煌璀璨的佛教文化。此砚,正是以此情景为题设计、制作而成。该洮砚也将是“180方经典敦煌艺术作品创作项目”的奠基之作。(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xbnews.cn/index.html)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胡作政 无论是村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发展,它们的目标最后回归于一处——生态文明建设。 发掘同一区域内不同的乡村特色和文化差异,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融之路,进行产业和产品...
卓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卓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