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本报记者 洪文泉 王鄱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7月29日,卓尼灾区的天空终于放晴了,早上10时,高原上的阳光早已把这片刚刚遭受磨难的大地照得发亮。
“一、二、抬!”一阵阵响亮的号子声,在距离岷县灾区最近的藏巴哇乡石达滩村花滩组上空回荡。顺着声音寻找,记者来到一座房子前,房子早已没有原本的样子,土坯墙塌落在地,木料架起的房顶严重变形,几位身着军装的战士,正在抬起一根4米多长、直径约0.5米的大梁,往不远处的一堆木料上放。
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战士扛着大梁的一端,额头上青筋暴露,可口中的号子声始终没停,等他放下大梁,背上的军装早已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
这位面目清秀的大男孩名叫李宁宁,是武警甘南支队四大队十三中队的一名班长,他告诉记者,自己来自河南,今年20岁,已经来甘南4年了,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继舟曲泥石流之后,第二次参加抢险救灾。
“这里就是我的家,亲人受灾了,我来帮忙没啥好说的,有事儿您采访我们指导员,我得去把那几根房梁给拆下来……”说完,李宁宁擦了把汗,转身跑去继续工作了。
这是记者在甘南灾区采访的几天里见到的第一支救灾部队。
该中队指导员刘谦来自江苏,整齐的军装上满是泥土,他告诉记者,武警甘南支队四大队官兵大部分都在22日上午被派往岷县抢险救灾,只剩下他们60人被派往卓尼县洮砚乡、藏巴哇乡帮助受灾群众抢修道路,拆除危房,搭建帐篷,搬运物资。
接到命令,两位正在回家探亲途中的老兵,毅然放弃休假,搭乘返程的车回到甘南,跟大部队一起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到达灾区后,为了不给受灾群众添麻烦,60名官兵挤在柏林乡小学教室里睡地铺。为了早日让受灾群众脱离险境,他们每天早上6时起床,跑步进村,帮助群众拆除危房,清理废墟。
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晚上10时许,才能回到住地。很多年轻战士手上全是水泡,疼得不敢拿筷子,肩膀和背上被木料磨得脱了几层皮,可没一个人叫苦。
“不能让毁坏的道路成为群众救灾的坎儿。”刘谦说,几天时间里,部队从洮砚到藏巴哇,每天除了拆除危房30余座,还要抢修灾区道路,由于这几天灾区持续降雨,他们还得保证刚刚修复的道路不再受损。
子弟兵的辛苦,群众都看在眼里,他们主动配合官兵一起拆危房、整理木料。看到官兵吃的伙食太简单,很多群众主动从自家地里挖了土豆、摘了蔬菜送到部队住地,一定要官兵们收下。
说起武警抢险队,石达滩村71岁的村民赵生合连连点头称赞:“这些战士就跟我们自己的娃一样,岁数都不大,可干活一点也不含糊,这次多亏他们了。”
不到半小时时间,抢险官兵已经在群众的配合下,拆完了这座危房。来不及休息,在班长的指挥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跑步赶往下一户受灾群众家。
看着队伍远去的背影,指导员刘谦的话还在记者耳边回响:“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困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新闻推荐
草原上奏响和谐牧曲 ——甘南“尼江”两村20年来首次成功混牧
草原上奏响和谐牧曲——甘南“尼江”两村20年来首次成功混牧本报记者赵梅青草长,河水漾,8月的车巴沟风光旖旎,景色宜人。一顶顶白色的帐篷,犹如一粒粒珍珠点缀在美丽的车巴河两岸,使这里的风景更加迷...
卓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卓尼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