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畔话“亲情”
记者张继元
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在3010平方公里的舟曲县,民族团结教育就像一根纽带,把藏、汉等民族14.28万人紧紧连在一起,汇聚着多元文化的力量。
手足相亲,团结和睦,是舟曲各族父老乡亲恪守传承的民族情缘;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是舟曲各族兄弟姐妹齐声高唱的团结乐章。
2017年12月26日,舟曲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这一殊荣的获得,在全县兴起了创建的高潮,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走出了一条具有舟曲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积累了诸多好经验好做法。
舟曲县巴藏镇各皂坝村,地处白龙江畔,共有76户人家,生活着汉、藏两个民族,虽然大家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但全村人民却亲如一家、团结互助,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新建的村级游客服务中心广场,镇党委书记何明峰正在同群众讲政策拉家常,“省、州决策要实现,民族团结是关键。要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邻里相亲、兄弟相睦,非常重要……”何明峰的话语,让不少围观群众听得津津有味。
在各皂坝,藏汉群众之间相互通婚早已司空见惯;民族不同,但全村村民就像亲戚一样你来我往,逢年过节更是互相走动、互送祝福;不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家庭遇到困难,村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村里的建筑风貌也是博采众长,无论是藏家新居、汉族房屋,都吸纳了其他民族优秀建筑元素,整个村落在“兼容”之中,实现了美美与共。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出自安徽省桐城的一段历史典故。在各皂坝村这样一个70多户的村子里,“六尺巷”精神在村民之间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各皂坝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村党支部针对村内道路过于狭窄、不能通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决定借此机会拓宽村内道路。开工后,由于牵扯个人利益,沿街群众不理解,持观望态度不愿让路。在此困境下,支部书记及时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用“六尺巷”故事借古喻今,发动党员带头拆墙让路。党员们的示范行动使群众深受感召,争先效仿。几百年前的“六尺巷”精神,在新时代的各皂坝村也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薛七十二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小时候,各皂坝村很穷,老百姓住的是破烂不堪的房子、吃的是土豆、玉米,手上也没有余钱,读书的人也少……因为生活困难,所以村民之间经常因为很小的事发生矛盾,不同民族间不时会发生群体纠纷,亲兄弟之间吵嘴、打架的事也时有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民族团结宣传的不断深入,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步在改变。尤其自脱贫攻坚、小康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村里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在珍惜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民族之间的团结。
自2016年,舟曲县正式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以来,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县上把坚持组织领导到位、舆论引导到位、督查指导到位作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的基础性工作。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各单位理论学习计划之中、纳入到县委党校教学计划之和教材设计中、纳入到全县各中小学学校教育教学之中、纳入到宗教界人士培训班培训内容中,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民族工作意识,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保障开展创建工作的经费和人员,确保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高效开展。
让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目前,舟曲县已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教育基地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4个,模范家庭4个,模范个人5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2个,模范家庭5个,模范个人10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5个,模范个人80名。甘肃省法官学院、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让各民族的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在舟曲县呈现出一幅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
新闻推荐
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甘农田发【2019】12号)文件要求,下达舟曲县2020年高...
舟曲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舟曲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