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 舟曲西街 舟曲夜景 舟曲正月里的社火 多姿多彩的舟曲文艺表演 夜幕降临后,灯会逐渐进入高潮 舟曲的松棚灯会 灯会上,人潮涌动 地理的复杂性,注定会诞生出文
地理的复杂性,注定会诞生出文化的多样性。 在甘肃南部、白龙江边,一座古城地处峡谷高山之间,竟然保留着一种独特的年节习俗“正月十九迎婆婆”。
高山峡谷,分割了地理单元,也保存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些年,只要提到舟曲,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多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泥石流。然而,今年春节有些例外。人们说到舟曲,很多人总会晒出一张张洋溢着浓浓元宵节气息的灯会图片。
俗话说:年小十五大,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就图一个热闹,在各地办灯会、逛灯市是必不可少的。
陇上元宵节灯会,历史久远,至少在唐代就已经闻名全国了。盛唐时期,凉州是西部重要的“开放城市”,凉州元宵节灯会不亚于长安、扬州。至今,古代话本和传说中,还有唐玄宗元宵夜凉州观灯的记载。同一时期,岑参途经凉州,写下了“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这时,凉州至少有五十万人,灯会自然也极其壮观了。
谁知,就在青藏高原的舟曲,那里也有规模极其盛大的灯会。据说这个灯会也是始于唐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舟曲是藏语白龙江的意思,由是舟曲,因水而得名、因水而灵动。明代旅行家写道:“一脉风光是何处,行者言指唯西固”,这里说的西固就是舟曲古称。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曾经多次去过舟曲,然而,不论何时,提起舟曲,在脑海就会出现两种场景,第一种是那里曾发生过巨大的泥石流,第二个概念,那里是个非常遥远的地方。的确,舟曲是个很远的地方。从兰州出发,要花去一天时间,才能抵达。舟曲地处甘川两省交接地带,外省的朋友,要到舟曲,他们多选择从四川绵阳等地下飞机,然后,乘车再赴舟曲,这要比兰州到舟曲节省许多时间。
身在兰州的我们,无法像外地朋友那样走捷径,只能按部就班而行。从兰州到舟曲,大体有两条路,一条走岷县,一条走天水武都。不管怎么样,这两条路都不近。如今在全省高速公路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沿高速公路而行,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一个冬天的早上,八点多钟,我们从兰州出发,先沿着高速公路直奔天水。过天水后,再向南而去。为节省时间,我们尽可能多地利用高速公路,实在没有高速公路了,再沿着国道而行。从行政区划上来说,舟曲是甘南州的一个县,可是,它离陇南武都市的距离非常近。到下午五点多钟,我们到了武都近郊的两水镇,这里是个岔路口,大约有三十多公里就到舟曲县城。
实际上,从兰州经天水过陇南抵舟曲,这一路是我们见识高山峡谷的过程,也是从陇中黄土高原走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的过程。兰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区,起初,沿途所见到的基本是被厚厚黄土层所覆盖的馒头山,绿色很不起眼。通过武山广武梁隧道后,路边的情形又是一变,山渐渐地有了些起伏,而路上的植被,也不再是光秃秃的荒山了,有点令人惊喜的浓绿色了。等过了天水,向南而行,路两侧基本上植被就很茂盛了,当过了西和之后,我们进入了西秦岭的腹地,见到的多是那种悬崖峭壁式的地貌,才真正进入了高山河谷区。不管是高速,还是国道,基本上沿着河谷地带而行了。公路是在非常逼仄的河边,在村庄和农田之间,硬生生挤出来的。不经意间,抬头向上望,只见近乎直上直下的大山,令人惊呼,山间的石头似乎摇摇欲坠,就那样高高在上地俯视着河谷中的芸芸众生。
也正是这样的大山和河流,将这里局限在一个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最终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
飞将军李广,曾经驻守于此,留下一段传奇
舟曲处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北接西秦岭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很多人听说舟曲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高海拔,人迹罕至,气候寒冷。其实,舟曲完全不是这样。舟曲地处亚热带最北界,再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使温热气流的保存时间比较长,年均气温13.8℃,气候非常好。而舟曲县城的海拔1300多米,比海拔1500米的兰州低不少。
春天,兰州这边准备下种时,舟曲的小麦已经长得郁郁葱葱了。因而,这里是一个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地方。到舟曲,已经是晚上六点了,匆匆吃点东西,然后到街头走一走。
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白龙江边。舟曲境内“一江两河”贯穿其间,这江就是白龙江,河流则是拱坝河和博峪河。
穿县城而过的白龙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有点类似于兰州的黄河。街道沿着河流呈“非”字形分布,一条古香古色的长廊,在河边展开,松木的亭子,宽宽的座椅,舒舒服服的靠背,跋涉了一天的我们,找个无人的地方,两三个朋友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哗哗的河水,聊聊往事,说说眼前舟曲,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惬意而悠闲。
舟曲以前称为西固,这个名称源自于元代的西固守御千户所。原来,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废北宋时期设立的福津县,将其并入阶州,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舟曲境为阶州辖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西固城军民千户所,这就是舟曲被称为西固的来历。从这时起,一直到解放初期,舟曲都被称为西固。
稍有点地理常识的人会发现,甘肃有两个西固比较出名,一个是兰州附近的西固城,另一个就是这个西固县。在民国时期,西固(舟曲)人文鼎盛,我们经常在一些回忆录中看到“西固”这个字眼出现。抗战时期,不少西固男儿投身抗日前线,在中条山等战场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可见在舟曲这里既有崇文风气,也有尚武精神。早在汉代,飞将军李广就曾驻守在此。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李广征西,于羌道初置武都郡,治所在今舟曲西关。
李广为何来舟曲呢?这要从汉武帝说起,汉武帝是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仅发动了对匈奴人的战役,而且也对西南地区进行了开发。
舟曲地处西南和西北结合部,自然是汉朝政府重点经营的地方。大约二十年前,舟曲境内还发现了一枚汉军司马印。民间传说,当年李广在舟曲驻扎的故事是这样的: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西南夷和匈奴相互联合呼应,威胁大汉王朝的江山,汉武帝在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大将远征匈奴之后,又让李广等人经营白龙江流域。李广率大军沿着白龙江一路而下,在攻取了武都城后,生活在这里的羌人部落纷纷归附。当李广来到舟曲后,发现这里河谷地带气候温暖,非常适宜屯田驻军,而且这里可南控巴蜀,可北上秦陇,可攻略河湟。李广连夜上书汉武帝建议在此驻军。就这样,李广就率军驻扎了下来。不久,李广建议朝廷向这里迁移内地移民。这些移民中有江淮之地贫民,也有河东、关中犯事豪侠,还有一些受到株连的官宦子弟。他们在舟曲开荒筑城,定居了下来,带来了中原文化。三国时,蜀汉的姜维屯田的沓中,也在舟曲一带。
久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舟曲楹联松棚灯会的丰厚营养元素。
大街上,灯如海人如潮,灯会是一年欢乐的最高潮
走在舟曲城内,有条名声赫赫的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这条街在舟曲县城中,它大体是一个依山而建的仿古老街,街道东西延伸,大大小小的店铺古色古香,店铺门口无一例外都悬挂着一副对联,内容都是当地楹联家们根据店铺特点编撰的,再经过书法家们的挥毫书写,浓浓的文化,便铺满了这条老街。
在楹联街中间,则是灯棚。灯棚,说起来比较简单,以前各个商家和住户在门口临时搭起长廊,上面悬挂灯笼,高高的棱柱灯箱上贴着对联,挂在棚柱上,集雅俗于一体。舟曲地处白龙江流域,植被极好,过去灯棚都是用松树搭建的,粗壮的树干为棚柱,稍细枝干则为棚顶,最细的松枝则履盖在上面遮风挡雨。如今,在这条老街上,建起了两段四季常在的灯廊,一年四季灯火辉煌、绿荫遮凉,人们都能欣赏。
楹联松棚灯会规模盛大,隔三年必须搭满大街小巷,往往过了正月初七,就开始准备了。到正月十二,灯棚就得搭好,楹联灯柱必须亮灯。灯棚主要在县城的西大街上,这是一个从宋代就延续下来的古街,也是辐射甘川两地的商业中心。
搭灯棚也是很有挑战性的,要砍松枝,要设计长度,城里的能工巧匠都要上阵,往往要到正月初十晚上才能搭好。然后在灯棚内悬挂各种楹联灯箱、灯笼、谜语等等,楹联灯箱的内容多以当地的物产、名胜、时政为主。灯棚下的几个街口还放置高大的匾灯,匾灯中间放灯,两个大侧面各有二十四个方格,其上多绘《三国演义》、《西游记》、《二十四孝》等连环画。
明清时期,松棚灯会兴盛一时,楹联也成为灯会的重要内容。关于这时的灯会,也有一个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西固千户所来了一位新主管,这人姓王名忠实,来自江南。明代在偏远、要隘等地往往设立千户所,实行军管,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随王千户上任的还有他的父母。可是,元宵节将近,老人家常常思念起家乡的灯会。王千户为解老人的思乡之苦,就自己拿出银钱,仿效故乡江南扬州的样子,筹备了一个灯会。他还因地制宜,派士兵从山上砍来松柏树枝,搭起了灯棚。王千户还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这就是舟曲楹联松棚灯会所谓“盛于明清”的来历。不过,据记载,这位王千户是清代嘉庆年间的人。
由于数百年楹联灯会的影响,这里的念书人喜好编写楹联,过元宵,赏楹联,是元宵灯会中最让街坊人惬意的雅事。这次,我们重访舟曲灯会又遇见了舟曲的中年楹联文化传承人知否先生。知否于2008年倡议组织了舟曲楹联诗词学会,随后整理编辑了《古今楹联——中国对联集成甘肃舟曲卷》。知否说,在他们这一批老中青楹联文化爱好者的推动下,中联会和甘肃楹联学会的蒋有泉、薛渊、王家安等专家多次来这里观摩指导工作,舟曲县已经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这条西大街上的永久灯廊被命名为“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这条壮观的灯联长廊,已经成为舟曲县城最辉煌的景观。
一位正月十五到过舟曲参观灯会的朋友说,走在西大街上,沐浴着红彤彤的彩光,穿行在灯联的世界,惊奇于一副副妙趣横生的联语,欣赏着一具具十二生肖的大型纸灯,仿佛穿越了时空,走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行走在唐城宋都的上元之夜。
正月十九迎婆婆,迎接的就是圣母娘娘
灯会和社火的无缝衔接,这是舟曲灯会令人惊奇的地方。虽然,正月初十后就搭好了灯棚,但舟曲灯会的高潮,并不在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七日和正月十九日。在舟曲盛大的楹联松棚灯会中,有两个活动不能不说,一个是“耍黑十七”的活动,一个是正月十九日迎婆婆。它们是这里独一无二的活动,也是这里灯会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源。
正月十七的灯会很有讲究,虽说是灯会的一部分,但不点灯,民间俗称为“耍黑十七”。据说,这个活动源自于唐代贞观年间,当时李世民为了整顿吏治,允许百姓监督贪官污吏。
怎么监督呢?据说人们想了一个办法“耍黑十七”。到正月十七日这天晚上,年轻小伙子和十二个童男童女将自己家里的毛驴赶出来,驴背上安装上背篼灯,灯里面放着黑馒头。他们骑着毛驴,排着长长的队,在街头戏耍。骑毛驴也是有讲究的,有时候要倒骑毛驴,意思是将瘟神引到贪官家。回去的时候,要顺着骑毛驴,意思是瘟神离人越来越远了。
最热闹的还是“正月十九迎婆婆”。这里说的婆婆并不是指丈夫的妈,而是指年长有声望的妇人。在江苏、江西、四川、湖北、陕西关中等地,多这样称呼。可见,舟曲当地文化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而在舟曲元宵节上,大家所迎的婆婆是传说中的圣母娘娘,这是舟曲县城附近各个村庄供奉的神,据说能赐儿女并降幸福。
舟曲县城里外共16个村庄,有16位“婆婆”。白天,村民要将神像轿子打扮好,沿途则让人们准备好各种祭祀礼。到了正月十九的晚上,村民们按照古老的传统,将各妆扮好的“婆婆”请到花花绿绿的轿子里,村民前后左右护送着轿子,向县城东部的春场桥一带集中。一路上,各村的“婆婆”逐渐汇集到了一起,然后按照传说中的顺序,将众多的“婆婆”排列在一起浩浩荡荡从城东穿越城西,在五彩耀眼的灯廊下依依走过,让“圣母”也欣赏人间的辉煌。这些构成了舟曲县城正月的喜庆气象。
知否说,在他们的记忆中,最清晰最深刻的灯会,当属于1982年的灯会。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举办的灯会,在这之前1954年举办过灯会,再早就是1949年前的灯会了。
那时,人们的兴致很高。春节刚过,街坊上的人便忙活开了。在村干部的组织下,让人们按照老人记忆中的灯会样子,开始搭灯棚了。先收集长杆,然后到林业部门找来松枝,再由文化人写好对联,贴到灯对上。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用的是清油灯。县城大街小巷上长廊贯通,白天松枝成荫,晚上灯火辉煌,家家上街观灯,孩子提灯游玩,学生赏联品文,舟曲县城成了一个灯柱的迷宫和红火的殿堂。
正月十九日,舟曲楹联松棚灯会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后一天。过了正月十九晚上。人们的生活便走入了正常,开始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轮回,期盼来年的春天到来。
文/图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新闻推荐
漫漫回乡路严英秀2016年10月,我携着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任务,回到我的家乡——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深入生活。我曾经以为,我是不需要到那里体验生活的。我一直浸淫于那一方水土热气腾腾的...
舟曲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舟曲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