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携手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为长眠于阿里的20名甘肃籍英烈寻亲”追踪 共找到17名英烈的家人
7月30日,本报刊文为长眠西藏阿里的20名甘肃籍英烈寻亲至今,在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专业指导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本报记者的共同努力下,截至9月22日,在短短的50多天内,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做了大量的工作,成功为17名英烈找到家人。但由于还有3名英烈的信息量太少,目前仍未找到家人。为了进行下一步工作,本次为阿里20名甘肃籍英烈寻亲活动暂告段落,有新的进展我们会随时跟进。
多方助力英烈“回家”
本次为长眠西藏阿里的20名甘肃籍英烈寻亲,得益于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系统市、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街道、社区、乡镇退役军人服务机构上下良性互动,英烈所属村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最终确认英烈籍贯村组党支部书记的大力协助。
我们确认到甘南籍英烈马德玉同志的信息后,夏河县那吾镇加拉村支部书记田俊不到半个小时就找到了马德玉同志的家人。寻找天水清水籍英烈陈七斤,本报记者求助清水县白驼镇政府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该镇芦花村党支部书记张斌。在对英烈敬畏和慎重的前提下,记者和张斌将掌握到的信息多次沟通后拨通了陈七斤同志侄儿陈贵平的电话。陈贵平也是本报发起寻亲活动后找到的第一位英烈家属。在新疆退役军人志愿者杨宝明整理的资料中,20名甘肃籍英烈最初的籍贯信息大多在县一级,个别到乡镇一级,或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区域发生变化,或因笔误登记与现今不符,或姓名和地名音同字异的,我们都经过数次反复地对比分析,最终确定英烈家乡。在我们已经找到的17名英烈家人中,英烈直系亲属(含英烈弟媳)比率仅为28%,且均已为耄耋之年。叔侄、孙子辈比率为72%。在已经找到的17名英烈家人中,98%的家属对于英烈的安葬地均不知晓。
为英烈寻亲活动点赞
“60年了,我们找了很多年都没有找到,没想到你们帮了大忙。终于能知道大哥埋葬在哪里了。”“你们为烈士寻亲的活动太好了,很有意义!”……
自本报发起帮20名长眠西藏的甘肃籍英烈寻亲后,本报新闻热线0931-4286666,接到了很多读者打来的这样的电话。为寻亲活动点赞的、为寻亲提供线索的,或者委托本报为他们寻找烈士安葬地的。通过电话,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电话另一端一颗颗火热的心,感受到了亲人们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思念,感受到了读者对本报为烈士寻亲活动的肯定和支持。
“感谢晚报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共同携手开展寻亲公益活动以来,全省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认真工作,积极衔接沟通,建立了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媒体工作者和志愿者为一体的联合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媒体优势,扩大‘为烈士寻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在社会上引发‘连锁反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寻亲活动联通了烈士和烈士亲人被时空分离的亲情,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参与。”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康纯梅说。
帮烈士找到家,圆亲人一个梦,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寻亲之旅还将继续,我们迫切期待社会各界行动起来,让更多的烈士魂归故里,与亲人“团圆”。日历一页翻过一页,一个又一个英烈后人寻到自己的先辈,而我们的寻找还在坚持,还在继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牛小亚王巧玲
本报新闻热线:0931-4286666
本报记者电话:13909321000(微信同号)
3名仍未找到家人的甘肃籍英烈:
李林柏庄浪县阿支四连班长
柏天官天水县四师十团三营八连战士
王永禄民勤县十团二营部战士
新闻推荐
记者袁茂润通讯员祁正明2010年,对于世代生活在夏河县阿木去乎镇安果行政村的牧民群众来说是难忘的一年。...
夏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夏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