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扎西才旦: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甘南日报 2015-06-01 14:11 大字

□记者王满辉杨晓飞

实习记者后晶晶

在夏河县甘加乡西科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青医生身背药箱,奔波于草原牧场各处,他就是33岁的村医扎西才旦。10多年间,他守护着百姓的健康,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出现在病人的身边。

自小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

儿时的扎西才旦就对医疗很感兴趣,只要村里来了打疫苗的医生,他总是要去看医生打针治病,还经常模仿医生的样子给玩具人吊瓶打针。当父母亲问他长大了以后要干什么时,他回答:“我要当一名医生!”

虽然家里条件很差,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打动了父母。父亲外出回来时总会带回一些医学书籍。扎西才旦凭着兴趣自学医学,有些不懂的问题问大人,有机会就请教村上来打疫苗的医生。小学毕业时,他已经有了简单的医学常识,还经常把医学常识讲给同伴们。

扎西才旦19岁的时候,奶奶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患食道癌去世。这对扎西才旦的打击很大,更坚定了他治病救人的信念。

当时的西科村和附近的村民得了小病,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感染成了大病;得了大病的群众由于医疗条件差,出去治疗又花不起钱,最终因病而终;有些人得病了干脆就用迷信、祈福的方式“治疗”。“小病拖、大病抗,病危等着见阎王”是当时西科村医疗条件差的真实写照。

当时小孩子没有疫苗,经常患病,偶尔会因病夭折。扎西才旦上中学时也得过一次重病,高烧使得他昏迷了几天,幸亏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才无大碍。

“由于医疗条件极差,当时村民高寿的人也极少。”扎西才旦感慨地说,“我虽然想尽自己的能力治病救人,但是年龄小,心有余而力不足。所有遇到的这些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下决心要当好一名医生。”

自建村医室为的是治病救人

2005年,对扎西才旦来说是一个幸运年,他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乡村医生医师资格证。为了能给周围群众提供一个较好的治病场所,扎西才旦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修建了西科村村级卫生室,他又筹集了3万多元,购置了药品和医疗器械。这样,一间房、一个人的村级医疗室建立了起来。为了能更专业地治病,他边看病,边学习医学书籍。2012年,他又通过考试,顺利获得助理医师资格证,为更好地行医奠定了基础。

医疗室建立初期,群众并不信任他,以为他只是为了自己赚钱才办的医疗室,到医疗室看病的人也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医德和真诚打动了群众:条件不好的患者,他减免医疗费;家里老人病了,他主动上门治疗。只要村民打电话,他总能随叫随到。

一个下雪的冬夜,牧民才让病倒在距扎西才旦诊所40公里外的牧场。接到电话后,扎西才旦通过询问病情,初步判定才让得了绞肠痧,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当时牧场只有才让一个人,让他到诊所来治疗是不可能的。扎西才旦没有考虑很多,通知了才让的家人后,就带上必要的药和器械,匆匆穿上棉衣就往牧场赶,积雪途中不知摔了多少跤。当赶到牧场帐篷时他全身都麻了。顾不得自身的疼痛,扎西才旦赶紧给才让治疗,使他的病情好转。然而扎西才旦却因为摔得浑身是伤,休息了一周多还觉得浑身疼痛。

这只是扎西才旦出诊行医的一个缩影,行医过程中,他很少顾忌个人得失。他很实在地说:“我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为了他们的健康,我自己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

十年如一日守护群众健康

一个脑出血的老人,得到了扎西才旦的治疗后,多活了十几年。每月晚上出诊就有十几次,白天更不用说了。只要病人需要,扎西才旦从不拒绝。冬天病人多的时候,三四十人挤满了屋子,扎西才旦输药打针都转不开身,还经常饿肚子……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扎西才旦行医10年多,得到了父母妻子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亲戚朋友的一致好评。乡亲们亲切地叫他曼巴,经常会给他送哈达,送酥油糌粑。扎西才旦说:“每治愈一名患者我就很高兴,很喜欢别人叫我曼巴。”

目前,周边3000多名群众几乎都到他的医疗室看过病。然而,扎西才旦的收入很微薄,现在一月最多收入1000元。他说:“我治病救人,是为了百姓的健康,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条件很差的患者来看病,我就不收钱。钱多钱少都能生活,我治好一个病人,觉得比挣更多的钱都有意义。”

“但愿世间人莫病,哪怕架上药生尘。”这辈子选择了当医生,扎西才旦毫不后悔。他说:“我愿意做乡亲们健康的守护者,一直守护在我的家乡。”

新闻推荐

唐尕昂乡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本报夏河讯今年以来,夏河县唐尕昂乡针对村组内“五堆”现象,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使全乡的卫生面貌得到改善。制定了《唐尕昂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了...

夏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