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阳光大学的追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探索创新教学改革纪实
一所阳光大学的追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探索创新教学改革纪实
一所阳光大学的追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探索创新教学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赵 梅
骄阳似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园里“以阳光精神,办阳光大学”的标语格外耀眼,莘莘学子迫不及待地走向本学年第三学期——夏学期的学习教室,去聆听外聘专家教授讲课。
实行“三学期制”“书院制管理”“藏汉双语教学”,进行活动课程学分化管理,建设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科……自1984年建校以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紧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凸显民族师范教育、安多藏区文化、高原经济特色的新型民族本科院校,逐步成长为一所彰显阳光品质、勇于探索改革、充满激情与潜力的学校。
“三学期制”搭台,骨干名师支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7月16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逸夫楼201教室里,掌声阵阵。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屈直敏教授正在讲授《中国传统史学概论》。
屈直敏是第3次作为外聘专家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授课,他为学生们量身制作的课件深受欢迎,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外聘教授的讲授,让我改变了以前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思维,深刻体会到了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益处,理解了史能明鉴的道理。”历史文化系历史1302班学生孙万发说。
基于甘南冬长夏短的季节特点和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全面推行学期制改革。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春、夏、秋“三学期制”。同时,在夏季学期聘请各高校、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到学院讲学,作学术报告,探索出了以“自有教师为基础、外聘教师为充实、兼职骨干教师为带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学期制改革为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了稳定的制度平台,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的落实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了保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张俊宗说,学院每年聘请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名教授来校讲学,承担17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中50%以上的课程,并承担了相关专业部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近3年累计聘请专家370人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转2版)
(接1版)
在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民族院校的特点,积极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成果,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双语教学改革,开设7个藏汉双语方向专业,成为全国开设藏汉双语类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
同时,学院着力完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多样化教学,全面推进教学质量提高。近3年来,先后建成藏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学前教育(藏汉双语)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和藏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和“河洮岷文化研究基地”分获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培育基地,民族教育学和高寒生物化学分别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
截至目前,学校共建成30个专业和专业方向,涵盖9个学科门类,基本完成了“民族基础教育”专业群建设,形成与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专业体系,围绕“青藏高原经济”“安多藏区文化”建成应用语言学(汉藏翻译)、动植物检疫、财务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青藏高原经济”“安多藏区文化”专业群建设初显端倪。
创新“书院制管理”,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社团类活动课程以10学时为基点,计0.5学分,社会实践类活动课程每天按5学时计,团队计1.5学分,个人计1学分……”外语系大一学生才让拉毛仔细算着学分。
才让拉毛正在和藏语系大一学生忠格才让筹划暑期支教服务的具体内容,他们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对接,联合组建了由18名成员组成的“邦坚梅朵”支教服务实践队。
近期,他们将赴夏河县博拉先小学进行支教辅导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就藏族地区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讲座及学院内公益劳动纳入课程教学管理,这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学中的又一创新。
“学分制度大幅度提升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增进了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拓展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张雪艳如是说。
张雪艳介绍,根据服务区域对人才“少批量、多样性”的需求特点,学校分类建设通识、专业和职业三大课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并在全面建设合格课程的基础上,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非正式课堂纳入课程管理进行设计,加强了活动课程建设。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常抓不懈的举措。学院通过改革传统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建立书院制管理模式,发挥民族院校文化艺术优势,立足文化育人,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大力开展以追求和合为核心的和谐文化、以研究传承为目的的地域文化、以增长才干为目的的活动文化、以育人育才为目的的环境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的特色校园文化。
“完善培养体系,拓展办学功能,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立足甘肃,面向西部民族地区,把学校建成服务区域内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是我们今后办学的定位和目标。”张俊宗介绍说。
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学科优势,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我们要将已出版的《中小学藏语词典》翻译成汉语,并且与汉语言专业专家反复研讨审核,确保语法、释义都不能出错。”负责《中小学藏汉双语词典》编纂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言文学系主任龙布杰说,编纂工作已进入第二次修改审核阶段,2015年年初将正式出版,藏汉英三语对照版本的编译工作也正在筹备中。
2012年年底,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编纂的《中小学藏语词典》作为全国首部面向中小学生的藏语工具书,为提升中小学藏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藏语规范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张俊宗介绍说,《中小学藏语词典》的编纂是学院突出安多藏区文化特色,建设传播阵地的一个方面。在藏区文化建设方面,学院充分发挥甘南作为安多藏区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安多藏区文献典藏中心和研究中心。
安多藏区文化无疑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突出的特色,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则是学院的更高追求。
“我们新采集的这些野生药材长势良好,有利于开展引种丰产栽培试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大二学生郭文文说。
7月初,郭文文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夏河柏木沟进行野生药材采集,采回来的桃儿七、红景天等中药材被栽植在学院北山1200平方米的藏药引种驯化示范基地里,他和同学们一直在跟踪长势。
“对野生中药材的引种驯化和丰产栽培,是服务当地藏药材种植产业的基础。”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主任助理马彦男告诉记者,学院高寒生物化学学科依托化学与生命系、高寒生态系统研究所及当地农牧、环保等部门,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针对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展开科研工作。
为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增强学校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特别是在高原经济领域,学院以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为导向,以青藏高原独特的生物资源,藏药材、青稞、牦牛等和甘南特有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原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和高原特色家畜选育改良及营养调控三个方向的研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传播和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与当地农牧、环保及藏医药研究单位联合,在藏药材基地建设、藏药开发、畜产品循环开发利用、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了资源、人才和成果共享、优势互补,为藏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的立校之本,也是我们办学的理想和追求。”张俊宗说。
新闻推荐
社会点击拆除彩钢房餐馆消除火灾隐患本报兰州讯(记者朱宇鲲)近日,兰州城管联合雁滩辖区街道、公安等部门,对位于雁北路兴隆滨河苑住宅小区东侧违法建设的泡沫活动板房,进行了集中拆除,拆除面积达3500平...
夏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