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实的第一步 ——甘肃省2012年经济工作综述

甘肃日报 2012-12-24 00:03 大字

本报记者 卢吉平 张 鹤 牛彦君 

2012年的岁末,一场飞雪过后,千里陇原银装素裹。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号角。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八大精神,鼓舞着陇原儿女满怀信心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正成为陇原广大干部群众推动转型跨越、实现富民兴陇的自觉行动。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中央重大方略,描绘出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宏伟蓝图。一年来,在新一届省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的热潮中,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发展主基调,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奋力谋划项目建设,夯实富民兴陇基石;40万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与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奔小康。

旗帜引领方向,转型推动跨越。过去的一年,甘肃后发赶超的阔步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一页清晰的注脚,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陇原重新绽放出耀眼光辉,跨越发展新征程中处处洋溢着共同奔小康的豪情。

省情再认识,矢志不渝抓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是具体落实十八大精神,开启未来五年新征程的会议。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指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并提出中西部地区要创新发展模式。

显然,我们谋划的战略和部署的一系列经济工作的重点与中央的精神是高度吻合的。

今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要求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现代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医药及生物产业等培育成新的支柱性产业。无论是“八个发展取向”,还是“十大重点行动”,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前不久,省委在认真分析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全省重大战略工程的基础上,综合审视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和当前的发展形势,考虑从今年开始,具体实施“3341”项目工程。其中指出,要瞄准四大产业方向,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共同发力的产业方向和工作格局。

甘肃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得其利,亦受其累。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好与快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比较优势产业,改变资源倚重之现状。所以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对甘肃省来说更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地处内陆深处且自然条件较差的甘肃省,不仅没有落在后面,而且在一些领域还领跑全国。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呈现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出能力迅速扩张、能耗污染不断下降、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局面。

在茫茫河西戈壁,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颇具规模,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已初具雏形,“陆上三峡”正在由梦想变成现实,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成为甘肃省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发展亮点。生物制药及航空、航天、信息等产业也正在凝聚后劲、蓄势待发。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彻底改变支撑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结构,引领甘肃省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前进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三化”并进取向,努力加快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我们成功启动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认真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翻开了甘肃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新的一页。(转2版)

(接1版)

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为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结构调整等50条政策措施。

8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为此,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央和省属在兰州市区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拓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兰州市区经济结构调整,以期由此带动、辐射全省发展方式转变。

结构调整催生强大动力,甘肃省经济逆势走强,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前三季度,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3%,远高于全国7.7%的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5.8%,增速与贵州省并列全国第一。受益于经济强劲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7.9%,双双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

与中央作出的判断一致,当前,甘肃省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改革步入了关键期。天时、地利、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各方面的政策机遇,都为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央政策和我们的具体行动非常吻合。可以说,现在,我们有机会、有能力开启一次转型跨越的崭新之旅。

跨越求突破,逆势走强靠项目

12月21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和兰州至中川机场铁路开工建设。两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对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结构,提升兰州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就在同一天,历经3年建设,兰州铁路北编组站正式开通运营。该编组站是国内第三个一次性建成的大型铁路编组站。

12月19日,甘肃省4条高速公路、9条二级公路、1个机场等14个交通重点项目同时开工建设,总投资约332.36亿元。这些项目同时开建,创造了甘肃省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史上一次性开工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总额最大的新纪录。

临近岁末之际,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大事件,其实是今年甘肃省加快项目建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项目是支撑发展的载体,也是转型跨越的保证。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新一届省委班子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省委书记王三运履新甘肃不久,就对各市州项目建设等重大发展问题展开了密集调研。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在全省上下进一步树立和强化项目意识,不断提高谋划项目、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能力。

一年来,项目建设高潮迭起,成为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实施“3341”项目工程,全面促进项目建设提升的重大举措,成为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发力点。

千里陇原,项目建设成为干部群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向西,成片的白色风车不时闯入眼帘;向东,能源化工产业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今天,在甘肃的任何一个地方,上下思富求变后发赶超的共识已经达成,干事、谋事、成事的氛围更加浓厚,一个又一个项目建设打响了跨越发展、富民兴陇的攻坚战。

在全省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下,陇原大地处处呈现出喜人局面:目前各地新建项目普遍呈现体量较大、起点较高、特色鲜明、成龙配套的特点,有力支撑了全省投资增长和经济逆势走强。

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全省已有相当一部分项目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好、创税能力强。比如,酒泉瓜州三新硅业高纯硅材料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金川公司羰基镍生产线、定西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天水星火数控重型机床等一批高科技项目,都达到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这些项目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为了将项目建设引向深入,今年8月份,省委、省政府举行了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其层次之高、规模之大、行动之快、时间之久、意义之大,在甘肃省历史上都是空前的。通过项目观摩,在全省发出一个强烈的项目工作导向,使大家及早谋划,抓好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形成一个抓项目、争项目、上项目的发展热潮。

在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上,王三运书记提出,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3341”项目工程的确立,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工作的着力重点,是站在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高度,对实施“项目带动行动”的有力深化。

正是在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大家的浓厚氛围感召下,在各地赶学比超中,全省各地各部门抓项目的视野越来越宽,抓项目的方法日趋多样,进一步形成项目工作的强大合力,努力形成千方百计抓机遇、争先恐后上项目、全力以赴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时下,各市州抓项目已不再囿于一地一域、一节一会,而是组团招商,整体招商,跨区域、跨国界招商,常年招商,灵活招商,大招商,招大商,并把目光转向了积极用好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和优势,瞄准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龙头大企业、大资本。

一年多来,全省新建项目势头良好,后劲十足,体现了全省上下思富求变的愿望,体现了开放开发的理念,体现了后发赶超的决心,展示了广大干部的实干精神,展现出陇原转型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

发展是硬道理,作风是硬保障

小康,是2600万陇原儿女的梦想和追求。

从上世纪的“绝对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陇原儿女追求小康生活的脚步不曾停息。

然而,把甘肃放在全国的发展层面来审视,对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面临的困难尤为艰巨。

甘肃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全国倒数第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4个百分点,前10年小康年均增速只有1.73个百分点。按新标准测算,甘肃贫困人口预计达1300多万,全省八成农村人口尚处于贫困状态。

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发展,重点在农民增收。面对艰巨的历史重任,后发的甘肃如何实现跨越?

审时度势,省委书记王三运任职伊始便明确指出,当前甘肃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的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的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的责任是富民安民。

2011年12月29日,王三运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从2012年起,每个干部都要联系一名基层群众,建立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使我们更多的干部能够在实践一线拜人民为师,与群众结友,努力为老百姓多解难事、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今年2月20日,省委发出总动员令,号召40余万名干部进驻58个贫困县的近8800个贫困村,联系40多万名特困户。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为民富民为目的,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群众寻找发展思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超常规的创新之举,大力度的战略谋划,持续性的政策措施。双联行动拉开了与全国同步步入小康的帷幕。

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脱钩!为着同一个目标,全省40多万名干部陆续走出办公室,背负行囊,下乡驻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农户家里,联村联户扶贫解困。

从最基础处入手,从最长远处谋划,从最拿手处发力。干部帮助贫困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为联系村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订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

在临夏市罕镇铜匠庄村,统一着装的妇女们在养殖圈舍内忙碌着。双联行动让铜匠庄村与佳源牧业公司结对发展,圆了村里妇女的就业梦。

在夏河县桑科草原地仓村村支书高考眼中,今年的寒冬格外温暖。省工商局为牧民帮建的13个养殖暖棚,让牧民们的牛羊第一次住进了温暖的“新居”。

双联行动是省委、省政府围绕促进跨越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全省产生了力量大凝聚、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的巨大效应,成为甘肃省加快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和载体。

与领导干部零距离的接触中,贫困群众感受到的不只是意外,还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期盼。

一年多来,为加快推进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进程,省委、省政府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上学、就医、住房、行路、饮水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今年,甘肃省多渠道筹措保障房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54万套,建设进度始终排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将饮水安全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之一,今年又有1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全省建成农家书屋16860个,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解决了广大群众“读书难、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引领下,全省上下把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体现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上,体现到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宏伟目标上,体现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一心为群众谋福祉,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发展是硬道理,作风是硬保障。我们期待着新年的钟声,期待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陇原儿女奋力拼搏,甘肃转型跨越的步伐更加强劲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愈加宽广,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蓝图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甘肃省佛学院搬迁项目工程正式启动

甘肃省佛学院搬迁项目工程正式启动甘肃省佛学院搬迁项目工程正式启动本报夏河讯(通讯员唐国福)甘肃省佛学院搬迁项目工程10月10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乡正式启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

夏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