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懂这里的每一棵树(报告文学) ——来自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甘肃日报 2016-08-11 07:13 大字

读懂这里的每一棵树(报告文学)

——来自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野外巡护

莲花山金顶雄姿

王莉

有人说,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森林。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时代召唤下,一群守护森林的人,迎着风霜,迎着雨露,遵从内心对那一片磅礴的浓绿最深沉的爱,攻坚克难,奋力前行,把自己站成了树的模样,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大地。

他们是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在保护局支持下数十年如一日投身莲花山林业科研事业的研究人员。他们与脚下的土地相依相偎、相扶相持,以草木之根的方式,稳固着、构筑着、保护着我们共同的绿色家园。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在省林业厅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在莲花山保护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莲花山保护区在资源管护、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能力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屏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每一份沁人心脾的美丽,都来自于一场艰辛的孕育和奋争。

走向莲花山,走向心中那一朵圣洁的莲,走向一个清清凉凉的所在,在2016年7月一个溽热的午后。

从兰州出发,车子一路向南,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进入海甸峡库区。画风突然美丽生动起来,从平静如镜的水面上望去,莲花山石灰岩的主峰被周围层峦叠嶂的山体轻轻托举,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绽露在天际,美轮美奂。

成立于1983年的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定西三州市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临洮五县交界处,在总面积11691公顷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3.6%,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上仅存的一片森林孤岛,是洮河流域林区的前哨,是黄河上游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生态屏障。因其雄厚的森林资源,2003年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5年在保护区的实验区成立了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沿着2015年硬化的15公里景区公路盘山而上,在幽寂的山里,听鸟鸣,听时间的回响,听岁月的脚步声;或者与每一棵树亲密拥抱,与每一株草握手打招呼,甚至不经意间与一头牧牛水盈盈的目光相遇,一种放肆的怯意,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迸发而出——

远古时代,撕扯着大地躯体的地壳运动,让海水退去,让山体抬升,经过亿万年的孕育,终于长出了这片苍苍莽莽的森林。

数千年来,这片丝绸之路南线上的咽喉之地,虽历经刀枪血雨,历经战火伤痛,终于还是留存下了这片繁茂的密林。

数十年以来,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几代人以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保护了这片原生态林区的傲然风骨,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2001年,莲花山保护区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林权证》;

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51家林业系统示范保护区建设单位之一;

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森林景观与生态文化资源保护”项目实施单位;

2010年,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还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

熠熠生辉的奖牌,见证着辉煌和成就,记录着发展和进步。

然而,如同中共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马廷荣2010年1月走马上任时所感受到的,“局机关办公地在离临夏州康乐县城40公里的足古川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全是舍不得拆的破房子,冻得没办法,职工看病就医、孩子上学条件相当差。”由于保护站和保护点分布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的山林中,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更是艰苦。

当马廷荣奋力登上海拔3578米的莲花山主峰检查森林防火,极目远眺万顷林海时,不禁为黄土高原腹地有着如此神奇的生命绿洲而惊叹:“面对雄浑壮丽的莲花山,我深感大自然的伟大和个人的渺小,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自此,他和班子成员带领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体职工,阔步踏上了跨越发展的道路。

每天早上起来脸不洗,都要先到林子里走一趟。巡护人的热血、汗水和泪水,浇铸着绿色的山体。

从洮河岸边到莲花山顶峰,相对高差1500多米,由下至上分布着农田灌木丛、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和灌丛草甸带。

“林子没有了你保护啥?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是依托森林资源存在的!”马廷荣很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特别是森林防火,是保护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也是难中之难。自然保护区不是无人区,莲花山林区农林交错,核心区时有人住,管理难度之大常常让外来考察者惊愕,但对他来说是正常的工作环境而已。就像当地人说的,在这么大的区域内,一旦发生火灾,救肯定很难救下来,跑也不见得能跑出去,所以严防死守,盯死看牢,是最经济实用、最有利有效的防护路径。

从2010年开始,莲花山保护局全面开展野外巡护体系建设,合理布设了28条巡护线路,用GPS定位,通过长期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以局、站、点为防护体系的行之有效的巡护管理模式。布局上,以沟系和分水岭等地形为界,设置了上东山、唐坊滩、磨沟、八度、沙河滩、九甸峡6个保护站,具体负责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野外巡护以及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和宣传。每个保护站又根据巡护区域和巡护线路的不同,设置多个保护点,把整个保护区分割成约有80多人专门负责的防护网格,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唐坊滩位于海拔3000米的山上,是6个保护站中规模较大的一个,不但扼守着通往森林核心区的通道,更因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辖区内,承担着旅游线路的巡护,工作任务倍加艰巨。前往唐坊滩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群峰如洗,清新无比,“加强森林防火,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实施天保工程,构筑生态家园”的宣传牌从车窗外闪过,警示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访客。

常海忠,唐坊滩保护站站长,带领9名巡护员,守护着辖区1518.4公顷的林地资源。他憨厚地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确保森林安全,随时掌握林内动植物情况。根据局里的统一规划,这里一共设有5条巡护线路,每条1.8公里至5.4公里不等,虽然听起来路不算长,但全在林子里,有的要先上山再下山,走一趟很不容易。正常巡护时,两人结伴而出,检查火灾隐患,查看林木有无盗伐,以及自然灾害和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认真记录巡护情况,详细统计汇总巡护数据,站长先审核把关,再上报局资源管理科审核登记汇总,量化打分,整理归档。在旅游旺季,特别是莲花山花儿会来临之际,他们还要加大对旅游线路的安全巡护,清理落石,及时协调整改隐患;加之稽查巡护、监测巡护,每条线路一个月至少要跑2次以上,最多时达5次以上。

唐坊滩保护站下设3个保护点,其中一个在海拔3200米的山腰上,两个巡护员长期蹲守在这里,进行防火监测;还有一个是设在莲花山主峰顶上的防火瞭望塔,用以俯瞰整个林区的防火情况。每年11月初到次年5月底的“去冬今春”防火期,巡护员每天都要登上峰顶瞭望。

与唐坊滩一样,更深入核心林区的沙河滩保护站,也承担着森林资源保护的重任。有着25年工龄的站长杨永奇,除了八度保护站以外,在其他5个保护站都工作过。提起资源保护的艰辛,这个瘦削而又坚韧的汉子,紧咬着嘴唇,好久没有说话,眼睛里一团亮闪闪的泪滴在打转。

他说,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主要防盗伐,大冬天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步行十几公里到林缘地带蹲守,拿一把手电筒,穿一件皮大衣,皮鞋太重了没法走路,穿普通的胶鞋,套两双袜子,找个沟呀、坑呀爬着,有时候冻得打转转,也不敢站起来,怕被盗木者发现,实在冻得招架不住,就往鞋上套个塑料袋防风。

沙河滩保护站现在一共有6个巡护员,分布在柏木嘴、鸭崖滩、沙河滩三个保护点上,海拔均在3400米以上,人迹罕至。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巡查林缘地带,禁止人员随便进入,尤其对陌生人,要坚决盘查,决不允许把烟、火柴之类的易燃物带进来。

日常巡护,他们有4条线路,往返最远的点一趟至少要走5个小时。我问路好不好走时,他反问道:“林子里面谁修路啊?经常走着走着就成了路了,都那个样子,没有太好走的路。”

巡护时,他们早早起来,吃饱喝好,带上GPS,拿点馍馍就出门了,中午时喝着山泉吃一点,再接着往下走。一个月下来,最少要跑8趟、20多公里,最多时一天要走十几公里。杨永奇说,关键时刻必须得盯好,尤其是防火期,局领导亲自带班,执行24小时值班制,他们每天一大早先到林子和路口巡护一圈,回来了再洗把脸,要不然心里不踏实。

因为雨天,我没能去巡护线路上实地踏访。但是可以想象,在密林深处,他们以强劲的脚步,走出了属于森林守护者的独特轨迹。

“比起以前,现在幸福多了。”杨永奇强调。一线工作的艰辛,深深震撼着马廷荣和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心。他们不但尽心尽力,经常深入林区一线检查指导工作,还努力争取省林业厅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陆续为保护站配备了火险因子采集站、火险因子气象站,配发了火险监测仪,还配备起了无线防火工具、视频监控设施,在全省森林巡护上首次启用无人机监控系统,形成了立体、全方位、先进而又完备的巡护系统。我在保护局的监控室看到,专人盯守着6个保护站传送回来的实时巡护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即刻启动应急预案。在人力到达不了的地方,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把实时巡护图像传输回来,人和动物在森林里的活动、自然灾害、火灾隐患等,都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提高了灾害控制及预防能力。

而且随着森林防火宣传的深入人心,莲花山保护局与林缘乡镇村社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签署了联防协议。目前,成立局半专业扑火队伍1支,义务扑火队7支,莲花山村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名义务扑火队员。

连续32年无森林火灾、无盗伐林木,无毁林开荒!这是莲花山守护人交出的优异答卷。

森林里有迷人的风景,多种多样的生物在这里安了家。

莲花山保护区是甘肃省生态系统最复杂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各种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基地。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74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包括独叶草、红花绿绒蒿和玉龙蕨等;有脊椎动物18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包括斑尾榛鸡、雉鹑等。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莲花山保护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采访中,我深深地感触到尊重、顺应并保护自然的理念,已融入莲花山保护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血液里。

沙河滩保护站是鸟类的天堂,生活着斑尾榛鸡、血雉、蓝马鸡、四川林鸮、黑额山噪鹛等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的森林鸟类。每年四五月份,既是鸟类产卵期,也是狼毒菌采摘的最好时节,更是沙河滩巡护员最忙的时候。由于斑尾榛鸡、血雉都在地上做窝,狼毒菌也长在地上,为防止采菌群众损坏或偷走鸟蛋,他们每天得巡护两三趟,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鸟儿的繁衍生息。

巡护员最看不惯的是有人喂食鸟儿,一发现这样的人就马上赶走或者批评教育。他们一再对我说,这里是核心区,要尽量保持原始状态,让鸟儿在林子里吃食,吃不上了自己想办法去,人工喂养绝对不允许,改变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就是做了一件很错的事情。有些摄影爱好者建议他们养些鸟儿供拍摄,赚钱轻松又容易,都被他们严词拒绝了。他们说,我们确实很困难,但有些事绝对不能做!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莲花山设有定位研究站,对斑尾榛鸡及其他鸟类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监测。随着科研成果的推出,莲花山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鸟类研究胜地。每年都有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以及我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前来实习、研究,有时一住就是一两个月,昼伏夜出,认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方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从1993年起,每年三月到十月都是在莲花山度过的。他说:“这儿就是我家,半辈子都在这过的。”

石美,方昀的同事,一个清秀的女孩,近四五年来一直在莲花山用无线电遥测鸟儿的生活习性和繁殖,基本上每天都要到林子里去。她说:“这里环境好、气候好,每次来都不想走。”

他们正计划编写一本书,详细介绍莲花山所有的鸟类。我在他们的办公室看到,电视机上摆着许多泥塑的小玩偶,是他们休闲时捏着玩的,有野猪、四川林鸮、斑尾榛鸡,还有许多漂亮的花,都是莲花山上的动植物。

在科研人员的耳濡目染下,莲花山保护局的科研水平和职工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保护成果日渐显著。我在通往林区的路上看到,几只血雉悠闲地散步。巡护员告诉我,这不算多,现在鸟儿都忙着带孩子,到秋后,孩子们长大了,才多,有时候好几家子一块散步,有二三十只呢;冬天,经常有狍子跑到大门口来觅食,你出去它就那样看着你,莫名的亲切和感动。

为了不惊扰动物们的生活,保护局在山上竖起了多块宣传牌:请放慢车速,不要按喇叭。

森林氧吧,满足游人回归自然的美好渴求。

有“中国森林氧吧”美誉的莲花山,是甘肃省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群山和密林间镶嵌着无数奇峰异石,以花草树木为背景,随季节变换色彩,渲染出一幅幅风格各异的风景画。园区内山高林密,具有“天然空调”的优势,空气清新,负离子高,水质优良,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渴求。莲花山庙宇建筑等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开辟为佛、道教名山。

莲花山的民俗风情更为独特,驰名中外的莲花山花儿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六月六花儿会,是当地传统的民俗节日,为满足群众的娱乐活动,公园从未涨过门票,节会期间还向当地群众免收门票,岷县、临潭、卓尼、和政、康乐、临洮等方圆数百里的花儿好家和旅游者数万人涌向莲花山,盛况空前。当歌者行至莲花山南麓山脚足古川村,即被人们用马莲拧成的草绳拦住去路,对唱花儿,一时此唱彼和,拉开了花儿对歌的序幕。对不出花儿,又不懂规矩的人,就要从马莲绳下钻过去,给围观者添一份喜笑的乐趣。在登山游山过程中的对歌,是花儿会上的重头戏,聪敏的歌手能将漫山遍野的风景名胜用一首首动人的花儿编唱出来,简洁、丰富而又动听。这时,整个山上一片姹紫嫣红,是人的海洋、歌的海洋,声势之浩大,在省内旅游景区首屈一指。

由于防火期公园不能开放,每年夏天赴莲花山旅游的人数高达10万人次。为了提升森林公园的服务品质,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要,近年来,莲花山保护局大力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重新修整了景区山门及停车场附属设施;新建了公园售票处综合办公楼;拆除了原来腐朽的木栈道,重新铺设了防滑耐磨的水泥板;建设完成三星级景区公共卫生间,完成唐坊滩景区保护站休息场地硬化工程,修砌了被雷击损坏的观景平台;建设宾馆3座,贵宾楼一座,莲花山庄一座,设高、中、低档床位300张,满足了自驾游、背包客、学生等不同群体的需要。

“我们的接待能力不存在问题。由于离兰州近,最大的缺点是把客人留不住。”马廷荣说。为了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有组织地开展生态旅游,由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院编制的《甘肃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已经获批,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进行有序开发。目前,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甘肃南部旅游线上一朵耀眼的奇葩,以“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人。

民生项目,更是民心项目,给了职工家一样的温暖。

“吃住都在站、点上,24小时值班,节假日不能脱岗、离岗,两三个月不回家很正常。”

“门以前从来没开过,下点雨雪,房子潮得不行,电褥子没法插,插上潮得很。”

“炉子里的火常年没断过,棉马夹从来没脱过,山上风大、气温低、冷得很。”

“吃的都从山下背,腊肉、土豆,一个人分上100多斤大白菜。吃到最后,白菜就剩拳头大,缩水了,干了。”

“冬天积雪有50厘米厚,水管子不敢往土里埋,埋下冻得深,来年化不开,冬天都吃河里的水。海拔高的站点很少有人去,说难听点,脸想洗了洗一下,不想洗就算了,没人看得见。分点煤往上驮,运费跟煤的价钱一样高。”

“得关节病很正常,山上的人都有。好多人没有经验,走乏了就往地上坐。”

“原来路也不行,两辆车会不开。电话没信号,晚上爬到山梁上回来电提醒,家里有事就托人骑摩托车带话。”

“生活经验是逼出来的,像做饭,没有人不会做,炒个菜,蒸个馒头,擀个面,都会做,这都是最基本的,不然自己要挨饿。”

一个夏日的傍晚,大雨倾盆,山林寂静,很适合回忆。几个有着一二十年工作经验的莲花山一线林业人员向我回忆起了往事。叙说断断续续,他们不时地哽咽、沉默……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改善主要是2010年以后,变化大得很。”每一个人都这么说。

原来,2010年,莲花山保护局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后,把提升能力建设和民生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棚户区(危旧房)、公共租赁住房、林区防火道路、饮用水安全改造建设,彻底改善了一线林业职工工作生活环境,让职工有好房住,有干净水吃,能安全出行,深刻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分享到了林业发展成果;其次,在2013年11月,将局机关搬至康乐县城,使莲花山保护局的发展和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彻底解决了职工看病难、养老难和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实际困难,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工的办公、住宿和生活条件。

按照相关规定,莲花山保护局领导通过育苗卖苗木等措施筹措资金,把乡镇岗位津贴、边远地区津贴以及巡护用的迷彩鞋服等劳保用品发放到位,使得职工平均工资由2010年的20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3000多元,职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

我在林区看到,每个保护站都新建或者改造了办公用房,无论是楼房还是平房,都加了保温层,建了防雨棚,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电脑、网络、自来水、热水器接通到每个职工的房子里。每个站上都配了车,无论是应急巡护还是下山采购,都方便多了。常海忠在局机关家属院分上了百余平方米的房子,孩子也送到县城去上学,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乐呵呵的。

不过,这帮过惯了艰苦日子的人们,还是那么节俭。“我们一般都不看电视,多半用手机看,费电得很。”杨永奇说。

规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

谁能读懂每一朵花,谁能了解每一棵树,谁就能收获芳菲一片。

对植物如此,对人亦如此。

莲花山保护局领导班子深悟这一点,并将其落实到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职工素质教育中。

前往莲花山保护局采访,在大门口,保安认真地询问、登记、打电话联系,而后刷卡请我进去。等电梯的瞬间,我发现楼道两侧挂着名人格言和莲花山风景照,洋溢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地域风情。驻足观看时,有热情的工作人员主动跟我打招呼,听明来意后,他彬彬有礼地带我参观了每一层楼道里的宣传牌。他们的热情、礼貌、有序和严谨,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教育在这里已深入人心。

马廷荣介绍,这样做,是想把单位跟家一样搞好。他认为日常潜移默化的教育很重要,通过悬挂格言、播放党政工作人员文明行为规范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传播正能量,陶冶高尚情操。事实证明,效果明显,职工的言行举止都规范起来了。

同时,保护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公开招聘吸纳人才,优选在职职工到高校进行学历和能力培养、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参加学术会议以会代训、支持成人教育、主持和参加保护研究及保护工程项目、外出参观考察等措施,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使得保护区职工队伍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此外,莲花山保护局还加大林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和政务专网,实现局与站之间的文件、信息网上报送,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红外线监测信息数据的录入及补充更新工作室;下大功夫编纂出版发行了《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志》,全面总结莲花山保护区30年发展历程,积极推进国家示范区建设,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完成莲花山资源本底调查工作,成果结集出版了《莲花山保护区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莲花山保护区动植物图谱》;完成期刊《陇山莲花山》的编辑出版……这些林业信息化建设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2015年1月,莲花山保护局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我山不老。”参观者寄语说。是的,任岁月悠悠,任时光如流,莲花山守护人永远与这片古老的密林相守相望,相依相随,共同成长。

(本版图片由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新闻推荐

甘南州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和《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甘南州委、州政府《关于推动全州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