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项战略性创举 ——甘肃省引进金融挂职干部工作综述

甘肃日报 2016-01-13 12:03 大字

一项战略性创举

——甘肃省引进金融挂职干部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杨世智 通讯员张淑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但长期以来,作为欠发达省份的甘肃,金融发展更显不足,一直处于“缺血”和“供血不足”的状态。如何才能改变现状,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2012年,甘肃省召开历史上规格最高的金融工作会议,加快金融发展成为会议的主题。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甘肃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不足,发展不足中最大的矛盾是投入不足,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发展不足。金融保障是支撑甘肃省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滞后是形成甘肃省发展差距的突出短板,加快金融发展是推动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着力点和支撑点。

这次会议,拉开了甘肃金融加快发展的序幕,也催生出了一项战略性的创举。

一封来自甘肃省委的“求助函”

2012年,一封《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请求给予甘肃省金融人才支持的函》,送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以及各中央和全国金融机构。

信函指出:甘肃金融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缺乏,是金融发展不足和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希望中央和全国各大金融机构能够对甘肃进行长期的人才培养和支持,建立智力支持甘肃发展的机制。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甘肃转型升级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30多年来,国家用人制度的改革让人从“单位人”变成了“市场人”,在给予人才流动自由的同时,也带给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的流失和人才引进的困难。因此,加快甘肃金融发展,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才尤其是高级金融人才短缺问题。自己培养,周期长,难解燃眉之急;从外面引,欠发达、环境差,大量引进不可能,少量引进不济事。怎么办?省委将目光投向了外面,要求有关部门要善借外力,善于盘活自身资源要素,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健全的机制,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加快从中央金融机构延揽紧缺高素质金融人才。同时,省委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是:以人才交流合作为龙头,深化甘肃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甘肃金融改革,进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制约甘肃的瓶颈问题,确保甘肃和全国一起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 (转3版)

(接1版)

这封“求助函”前脚到,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以及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带队的“求才”和深化银地战略合作的队伍,后脚便一一登门拜访。在拜访中,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向各金融机构深入介绍了甘肃发展的形势与任务、机遇与挑战,重点推介深化银地战略合作的动因与思想,诚恳提出希望中央和全国金融机构对甘肃给予人才支持,帮助甘肃突破金融制约瓶颈。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人才发展方面注重顶层谋划的战略眼光和对待紧缺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各大金融机构,也激发与召唤了一批有志到艰苦地区干事创业的金融机构专业干部。

超常规重才用才

2012年10月23日,首批来自中央金融机构的61名挂职干部齐聚兰州,受到了隆重欢迎。

他们的到来,开创了两个“第一次”: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一次专门为金融机构来甘挂职干部召开盛大的欢迎会;中央金融机构第一次大规模选派干部到同一个地方挂职锻炼。但与两个“第一次”相比,如何让这些稀缺的金融人才发挥最大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则更考验甘肃人的智慧。

为了最大限度激发金融挂职干部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挂职工作中有实权、管实事、有作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超常规重才用才的举措:在人选条件上,打破年龄、资历等条条框框,唯才是举;在岗位安排上,以高挂为主,本着为派出单位培养锻炼干部的目的,一些同志在挂任政府职务的同时还可兼任党委常委;在挂职时间上,只定大原则,不套死框框,可长可短,去留自由;在工作分工上,既挖掘专岗工作“深度”,又延伸多岗工作的“广度”,除明确分管金融外,还要分管财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相关工作,做到授实权、管实事;在服务保障上,要求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悉心照顾。概括这些超常规的举措,其最终的指向,就是希望金融挂职干部担当好五个“角色”,即:破解甘肃金融改革发展难题的“高参”,当好金融发展攻坚战的“先锋”,促进银政、银企合作的“红娘”,传授先进理念、引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先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公仆”。

超常规举措,换来了金融挂职干部们工作的超常规的开拓。他们或紧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金融要素激活其他市场资源,推动全局发展;或帮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联系机制以及银政企对接机制等,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金融发展;或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探寻扶贫攻坚与金融的结合点,努力提升金融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其中,挂职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的中国银行总行干部刘小宇,通过优化流程推进藏区双联惠农贷款,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使甘南藏区的贷款额由全省倒数第一上升到了第二位,并使双联惠农贷款年投放额度由原来的3000万元提高到8亿元、连续投放5年,成为甘南历史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群众受益最多的一个精准脱贫贷款项目。在定西市挂任副市长的中国保监会干部刘昇,利用保险工作方面的优势,推动当地“马铃薯保险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中药材产值保险和仓单质押贷款试点,有效增强了药农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缓减了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更显著的是,在金融挂职干部的言传身教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形成了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浓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对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理解能力和运用金融工具的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契合度达到历史上最好时期。

一批接着一批干

两年之后的2014年10月,第二批120名金融挂职干部前来“接力”。

与第一批相比,第二批引进的金融挂职干部不仅数量翻了近一番,而且引进范围也从中央金融机构扩大到全国性主要金融机构,从以银行业为主扩大到证券、保险、资产管理、股权交易等各类金融业,并首批引进了20名科技挂职干部。同时,这一批金融干部的挂职单位也从各级政府扩大到省属企业,对全省86个县区进行了全覆盖。

有了第一批挂职干部的引领和示范,“接力者”有压力也有动力,更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感和“一批接着一批干”的责任感。挂职甘肃建投的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干部边海河,通过“站在企业看金融”和“站在金融看企业”不同角度,充分利用自己在金融领域的专业特长,对甘肃建投在投融资空间、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不仅推动甘肃建投成功构建了大融资格局,提升了与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还使该集团的资金管理由条块走向统一,从单纯的“资金”变成了更高层次的资源。在定西市担任副市长的金融挂职干部陈金亮,着眼于农村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并提出了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计划,以互助资金作为担保金撬动信贷资金,为解决农村和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建立长效机制。在甘南担任州委常委、副州长的金融挂职干部傅强,接过第一批挂职干部刘小宇手里的“接力棒”,不仅将双联惠农贷款持续推进,使其贷款余额和贷款覆盖率均已在全省名列第一位,还促成了甘南历史上多个第一:省农发行、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甘肃银行与甘南州政府签署《支持甘南州旅游产业战略合作备忘录(协议)》,签约金额共计205亿元,成为甘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银地合作;推动召开了甘南州建州60年来全州首次金融工作会议,将金融工作真正摆在了当地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主导编制了甘南州首个金融发展规划。

三年多来,金融挂职干部们的付出和努力,开创了全省金融发展的新局面,金融服务实体的功能显著提升。其中,自2012年以来,全省存贷款都以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先后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甘肃主要经济指标中仅有的两个万亿元指标;三年时间,完成直接融资1700亿元,达到了全省“十一五”直接融资总和的3倍。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引发了一轮全国兄弟省区到中央金融机构争抢人才热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赞甘肃做法:“这是一个战略性创举。”

事实证明,甘肃省超常规引进金融挂职干部的举措,不仅为自身发展寻求到了突破口,也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新闻推荐

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甘肃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定位清晰,产业优化升级较快。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清真产业、藏医药产业、民族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初...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