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访离兰州最近的省外城市本报记者 左玉丽闵 媛

甘肃日报 2013-08-26 21:02 大字

探访离兰州最近的省外城市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撤地设市仅有6个多月;

这里,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距省会兰州市仅180余公里。

这里,就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青海省海东市。

近日,记者应海东市有关方面邀请,参加“中国旅游记者联盟海东行”采访采风活动,亲身感受到了这座新城的勃勃生机。

(一)

海东,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称。

黄河和湟水哺育了河湟谷地古老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里,阅尽了秦时明月,汉时边关,唐蕃古道,宋元烽烟和明清沧桑。

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的批复》,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辖平安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乐都区。

随着海东这座中国最年轻地级市的成立,青海也结束了“只有一个地级市”的历史,这一重大动作不仅是海东未来发展的一大利好,更是推动青海整体发展的一大动力。

(二)

海东是青海最主要的农业区,当地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擎,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核心,引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跳跃发展,实现农业增质提效、农民不断增收。

平安县充分利用当地富硒土壤资源、高原冷凉性气候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三大优势,培育设施蔬菜、冬小麦、马铃薯、油菜制种、大蒜五大主导产业及设施葡萄和大果樱桃等新兴产业,全县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5%以上。

循化县利用地处黄河岸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优势,巩固扩大线辣椒、花椒产业发展成果,做大核桃产业,特色优势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乐都县实施“蔬菜立县”战略,在近50公里的湟水两岸,基本形成了蔬菜种植“白色走廊”,每年生产大蒜、辣椒、韭菜等各类蔬菜近3亿公斤,收入超亿元。

回望来路,海东走过了风雨坎坷而又激情燃烧的辉煌岁月。

海东建区初期,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1978年底,全区总人口11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8%;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0元;粮食产量36.76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71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元。

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是当时海东社会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春风,河湟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2012年,海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4亿元,是1978年的120多倍;

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是1978年的86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是1978年的57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11元,是1978年的47.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2元,是1978年的30多倍。

从“一村一品”的“小拼盘”农业经济到农区畜牧业“大合唱”,再到现代高原特色农业闪亮登场;

从以“硅铁走廊”为代表的乡镇工业的艰难起步到以“高、新、轻、优”为发展方向的现代新型工业雏形形成;

从单纯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转变,一个沿袭数千年的农耕经济社会形态实现了一次美丽的蜕变……

(三)

2011年以来,工业园区建设、城市群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成为海东经济建设“三大历史任务”,海东进入了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阶段。

撤地设市是海东行政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青海省委要求,要把未来海东市打造成为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撤地设市后,海东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发展空间布局将更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将更加合理,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会大幅提升。

2013年党的生日当天,中国共产党海东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吹响了建设城市化新海东的号角。

7月7日,海东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会议提出,至“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力争年均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力争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7.5%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350元和920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0%。

海东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从此开启阔步迈向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崭新时代。

(四)

海东是青海的“东大门”,位于兰(州)西(宁)经济区轴线的中心地段,是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海东之于青海的地位和意义,正如大连之于辽宁、青岛之于山东、苏州之于江苏、厦门之于福建、深圳之于广东,海东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于从中找寻出规律性和可行性,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大平台。因此,构建一个功能齐全、富饶强盛、富于竞争力的新海东不仅是海东自身发展的紧迫需求,更是青海战略发展的必然之举。 

长期以来,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两个省会城市各成中心,中间的海东未与两个省会城市形成有机联系、互动发展的局面,兰西经济区呈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态。

如何改变兰州和西宁中间的弱势连接状态?有专家认为,海东撤地设市后,在西宁、兰州两个城市中间产生次中心城市,作为地级市,发挥其贯穿东西的作用,兰西经济区将有效形成整体,同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兰西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可在青海省东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拉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进入“十二五”,国家确定了全国重点开发建设地区和城市化主要地区,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兰西经济区”的概念,海东历史性地跻身其中。青海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成立海东工业园区、实施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海东撤地设市,就是要把城市群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和最大动力,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推动全市现代化进程。

记者在海东看到,横贯东西的三条大道及十一条纵向城市道路使平安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拔地而起、高耸林立的住宅小区与商贸大厦令乐都城区有了都市气息;旧城改造和新城崛起的交相辉映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兰西经济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宾客如织、独具民族风情魅力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已成为青海省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正努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地域民族特色浓郁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犹如一颗闪耀的新星徐徐升起。

海东即将崛起,它将直接对接正在逐步成型的兰西经济圈,成为国家打造中国西部成渝—关天—兰西经济区“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带。

新闻推荐

实现富民与强企“双赢” 一家民企双联答卷的启示和思考

实现富民与强企“双赢”一家民企双联答卷的启示和思考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向纵深推进之时,如何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意义显得尤为深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就此指出,要以开放...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