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李隆基
当前,甘肃省扶贫开发要立足于近1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立足于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势,深入研究,科学把握,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新扶贫理念和方式方法,推动扶贫攻坚取得突破。
对贫困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对贫困人口动态底子要心中有数。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那么,出去打工的有多少人?长期留在城镇甚至移居城镇的有多少人?回来的有多少人?60岁以上和无劳动能力以及伤、病、残等有多少人?要深入了解,动态掌握。二是对贫困重点区域分布状况要心中有数。甘肃省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格局,主要位于深山区、石山区、干旱山区、林缘区、高寒阴湿区、禁止开发区等。应该摸清不同区域的贫困人口分布状况。三是对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要心中有数。甘肃省贫困类型特点是:成因复杂、程度深、类型齐,整体性贫困、收入性贫困、生态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互相交织叠加。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生态脆弱和劳动力素质低将成为扶贫开发的主要矛盾。
在摸清贫困家底的基础上,要确定新的指导思想。新时期扶贫开发要有开放的思维,视野既要看到农村和贫困地区,还要看到城市;既要经营农业产业,还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既要注重开发,还要搞好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今后,在指导思想上,要将扶贫开发有机地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四化”是现代化的主旋律,扶贫工作只有融入主旋律,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正确把握扶贫与“四化”的关系,以“四化”引领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带动脱贫致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总结多年扶贫成功做法和经验,提炼出必须遵循的基本模式,使之成为整合政策项目和资金的载体,引导各级政府、各行业、各部门,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将更多的项目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并使之得到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效益。
几种基本的扶贫模式
模式一:输转扶贫。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紧盯工业化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展大规模的劳动力输转培训,提升进城入镇农民的就业工作层次和水平,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民工资性收入,将更多的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整合培训资源,将兰州新区、天津、厦门作为政府部门推动输转扶贫的主要平台,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模式二:开发扶贫。鼓励支持留在当地务农的贫困劳动力逐步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转移,集中从事设施农业、畜牧业和其他高效特色产业开发。一是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对生存环境恶劣、常住人口稀少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空心村”、“老龄村”,按照 “合并小型村、消除空心村、搬迁老龄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合理调整村庄布局,把区位优势和地理条件相对良好、辐射作用相对明显和具有开发现代农牧业潜力的村庄,确定为中心村,进行规划和重点建设。二是加大中心村农业设施建设力度,为务农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开发现代农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整合相关部门资金,集中投向中心村,大力扶持发展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和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使劳动力向设施农业和高效畜牧业集中。三是加强迁出区的管理。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迁出地区,逐步实现人退草还、人工造林;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将撤并的村庄以及废旧的宅基地等进行复垦和植被恢复;促进土地流转,使搬迁出的农户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现规模集约经营。武威市的下山入川和平凉市的易地搬迁扶贫工程都是成功的案例。
模式三:保障扶贫。鼓励支持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特殊困难群体向互助养老院转移,实行就近就地集中互助养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依托中心村兴建互助养老院,使老龄贫困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改善集中养老设施条件。整合民政、扶贫、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等方面的资金加以扶持。
模式四:生态扶贫。甘南和祁连山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尽快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作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建立“以电代薪”生态补偿机制。对居住在江河上游林区、取暖做饭以燃柴为主的农牧民,争取国家或省上每年安排“以电代薪”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当地群众用电补助。
创新扶贫模式要注重“三个结合”
扶贫开发与循环经济相结合。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反贫困,突出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增加;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其重点在于解决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贫困和返贫的问题。甘肃省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扶贫开发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理念,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实践过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扶贫开发则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要寻找到三者之间,特别是扶贫开发与循环经济的结合点。张掖、武威、定西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是以林业、草业和中药材等生态经济为主的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甘肃省最贫困的“两州两市”正包括在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区域范围之内。生态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价值优先”原则,即生态价值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价值、以生态价值主导经济社会发展。这意味着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扶贫方式、扶贫项目和技术的选择,以及扶贫政策的制定都必须符合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循环经济原则的要求,走扶贫开发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路子。
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及文化产品开发相结合。要制定旅游扶贫规划,按照大扶贫格局,规划引领、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共同推进。要发展以乡村生活、乡风民俗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带动农村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培育、家禽家畜饲养、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要深入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把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培训摆上重要位置,使更多的贫困农民成为制作和生产特色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能工巧匠。要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注重开发文化产品,甘肃省庆阳的香包、通渭的书画等已经实现产业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开发文化产品,提升品位,可以为农村贫困人口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扶贫开发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地区的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及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让群众享受到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公共资源。要逐步建立村级信息服务中心,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互联网通信无线接入服务,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平台;为边远农村学生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为村卫生室提供远程医疗及信息传输支持,为农村党员提供远程教育服务。
(作者系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兰州分院院长)
新闻推荐
甘肃省特色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速 四月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保增长压力增大
本报记者严存义兰州海关最新统计:今年1-4月,甘肃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9.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17%;其中进口总值22.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5%;出口总值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86.44%。前4月,甘肃省...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