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保护传承并重 探寻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甘肃日报 2013-03-25 22:26 大字

1313工程解读之九 保护传承并重 探寻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李欣瑶

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是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商贸民族合作交融演化的过渡地带,东西方各民族往来丝绸之路,在这里聚居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题中之意。

甘肃省境内现在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就有回、藏、蒙古等10个,其中东乡、裕固、保安3个民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裕固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以回族等民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商业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此外,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使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并称为甘肃省的三大特色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小鹏介绍说,甘肃民族文化资源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唐卡艺术、临夏砖雕、花儿对唱、保安族腰刀制作等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着甘肃民族文化的不同侧面,特别是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提高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除了要将民族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传承下来,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劝人向善、乐善好施等精神内涵也需要进一步传承发扬。”胡小鹏建议,用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形式将一些濒危的、不容易利用的民族文化保存起来,对一些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要有序开发利用,尽量不要破坏其原貌。

近年来,随着甘南、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拉卜楞寺、临夏大拱北等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建筑,为游客了解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临夏花儿会,甘南“万人拔河赛”“娘奶节”“香浪节”等众多民族文化和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展,成为外界感受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舞蹈《脚户歌》、长篇小说《首席金座活佛》、电影《月圆凉州》等,也成为推介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省民委副主任马学智说,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目前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对濒危的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借力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此外,民族文化还需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扩大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和和谐发展,这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所在。”马学智认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状态,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有机结合,才能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有力支撑。

新闻推荐

省红十字会发出募捐紧急呼吁

本报兰州4月21日讯(记者宜秀萍)面对芦山地震造成的严重灾情,省红十字会今天发出募捐紧急呼吁,呼吁甘肃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向灾区捐款捐物,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难关。省红十字会公布了募捐热线:0931-48...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